前两天,K社的推文下面有条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中国没有编剧这个职业吗
当时我们回复说,其实中国有很厉害的编剧。
而且我们不止有,还不少。
只是可能很多人都比较少关注这些幕后的创作人,并不知道原来「这些剧」都是出自同一个编剧之手——
壹
写历史最神的编剧
刘和平
代表作品:《大明王朝1566》
《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李卫当官》
说编剧,当然就要从最神的说起。
刘和平这个名字在国剧圈中算是个绕不过去的存在。
不过呢,因为他写历史剧写得出奇的好,很多观众都有个误解,就是他的剧肯定严肃、枯燥,不接地气。
这就误会了。
毕竟刘和平比起历史剧大神,更是个「戏剧大神」,他的戏,首要特色不是深沉,而是「好看」。
可能是由于成长于戏剧家庭,他对历史、文化以及艺术都有着极其认真严肃的宏观思维。
比如我们看《来自星星的你》,大部分人都是看个娱乐和热闹,为都教授神魂颠倒,还有一小撮人可能会笑编剧和观众不过是集体yy一个完美男朋友。
但刘和平谈起这个角色,却说“不要小看《来自星星的你》,人家在塑造一种精神”。
这也是呼唤一种精神,大家不要太随便,今天谈一个,明天谈一个,开始要死要活,过不了几天为小事吵架又分手了。于是有了都敏俊,有了真正的爱情,因为这个时代缺少他,才塑造这样的人物。
比如让山影受封「国产良心」的奠基作《北平无战事》。
明明写的是看似沉闷严肃的民国时期的经济战,偏偏收获了一大群年轻观众。
白月光崔叔,兄控小方方孟韦,都成了当年的人气角色,同时也让祖峰和王凯,开始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可单单戏好看,还不足以让刘和平封神。
他的历史剧究竟厉害在哪?
说的简单点,大概就是:别的编剧虚构的叫「古装剧」,而刘和平虚构的叫「历史」。
古装剧是一群穿着戏服的人在不同的朝代下上演着相似的爱恨情仇、家长里短,借用历史的背景,讲着现代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而历史剧,则是要紧贴着时代背景,以一种宏观的眼界去尊重历史本身的格局、法则。
至于故事是不是一定都是史书上记载的?
未必。
就拿最经典的《大明王朝1566》来说,前半部里最重要的核心事件“改稻为桑”,就是刘和平虚构出来的。
但他偏偏用一个虚构的事件,写活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嘉靖、海瑞、严嵩、胡宗宪;写透了朝堂官场和市井百姓;写尽了王朝黄昏开始时无力阻止的一声悠悠叹息。
这种台词越来越难见到了
不愧一句「传历史之神髓,画历史之骨骼」。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雍正王朝》:几乎塑造了80后一代人对宫廷政治乃至政治的认识,《步步惊心》、《甄嬛传》乃至《琅琊榜》的作者,其实都是《雍正王朝》潜移默化的忠实观众@鹊语。
不怕得罪的人说,刘和平的剧就是所谓的「旧·体·制下一波文化人强行以超出大众的水平拍出来的」。
所谓神作,当之无愧。
贰
最会写男人血与泪的编剧
兰晓龙
代表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
《士兵突击》《生死线》《好家伙》
同样非常会写男人戏的还有兰晓龙。
只不过刘和平是奠定了历史剧的典范,而兰晓龙则是颠覆了军事剧的类型传统。
有趣的是这两位写的东西硬要说的话,都很主旋律。
但观众就是能被打动,就是喜欢,为什么?
因为他们披着不同的题材外衣写着真实的「人」。
和孔笙导演合作的《生死线》
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讲了个什么故事?
度娘百科就一句话:讲述了1942年期间中国各地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故事。
够老套主旋律抗战片了,对吧?
那么兰晓龙是怎么讲这个故事?他把主人公们设定成了一群没有希望的败军之将——远赴缅甸参战,却碰上不靠谱的英国盟友以及上司和大部队。
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想打仗,偏偏在“假”团长的带领下,死战到了援兵来的那一刻;这其中,不是一句伟岸的口号,而是各种人性的冲撞,是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兰晓龙的故事和人物,都给观众一种被砂砾磨出血与肉的钝痛感,尤其是他笔下的男人,会让观众当头棒喝,意识到原来这世间还有一种男人,是用钢铁锻造出的肉体与灵魂。
《士兵突击》里班长史今在天安门前痛哭,观众觉得矫情吗?完全不会,反而像是被人用刀子捅在心脏上,能够感受到那些眼泪里沉甸甸的东西。
我当时看这部的小说时,是看到直接痛哭的。
而且他塑造的男人,无论男女都能打动,比如被称为妖孽的袁朗,是很多男性观众最喜欢的角色。
但同时,对很多女性观众来说,“(袁朗)满足了我对男人的终极幻想”。
这就很牛了。
啊对了,兰晓龙后面还有三部作品待播,其中两部的导演是孔笙,另外一部的导演是张黎。
叁
风格最独树一帜的编剧
郑重、王要
代表作:《大明宫词》《橘子红了》
郑重和王要是俩男人,但却非常会写女人。
尤其是郑重,最喜欢以柔克刚、充满智慧却不失女人味的女性。
前段时间,我们专门写过的《大明宫词》,就是以女性的视角去看王朝的兴衰,而且故事、台词,都带着阴柔的诡异的美。
这种风格延续到了《橘子红了》,同样的导演、同样的编剧,以及几乎同一批的主角。
郑重有个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擅长用修辞来渲染情绪,再加上他跟王要都是学外文的,经常用外语来写剧本,以至于他们的本子风格很独树一帜。
比如台词上,《大明宫词》就深受《唐璜》的影响;结构上,则是借助了希腊戏剧,每个人物都事先定好一个基调,人物在这个基调上起伏变化。
瑾娘,她是复仇的化身;太平公主,她爱而不得,终生寻找———复仇、爱和死,是希腊戏剧表现得最极致的永恒主题。(出自编剧访谈)
这种风格非常独特,可是也太讲究多方位的配合,整个制作团队包括演员,都必须极其贴合,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也只有一部《大明宫词》。
肆
最想踹他三脚的编剧
宁财神
代表作品:《武林外传》
说宁财神一部剧封神可能会有点过。
但《武林外传》在我们情景喜剧中的地位却毋庸置疑。
我们之前谈抄袭、借鉴、致敬的界限,别的不说,宁财神的《武林外传》就完美的解释了什么叫“满满的致敬”。
并且这部不光是博君一笑,而是以不正经讲正经,大事小事、为人处事,全都在一间架空的客栈里被剖析得一针见血。
不过有才归有才,后来却自己把自己搞堕天了,吸毒被抓事件用白岩松的话就是“现在看来踹一脚太少了,应该踹两脚和三脚”。
伍
“三不写”编剧
王倦
代表作品:《舞乐传奇》
《南侨机工英雄传》《木府风云》
王倦大家应该比较熟。
这段时间正在播的《大宋少年志》他就是剧本策划。
至于“三不写”,则是他对自己创作的要求——
弱智的主角不写
弱智的反派不写
狗血三角恋不写
就是这位小可爱
不过跟王倦合作最久的制作方,向来不是走流量的,也就是观众戏称的「荣光教」。
制片蒋晓荣、导演于荣光、编剧王倦,前几年开启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打脸真香」现场。
《舞乐传奇》《木府风云》《南侨机工英雄传》,全部都是前期有多嫌弃服化道跟满屏bug,后期就有多自来水疯狂安利然后跪着叫大大。
《木府风云》豆瓣短评
因为王倦的剧本最有意思的,就是在不侮辱观众的智商上,能够很好地抓住观众的喜恶,剧情喜欢反转,却不故作高深;角色讨喜,并且绝不智障。
有时候还官方自带吐槽和萌贱设定,以至于每个人物都很有趣。
什么叫好的编剧呢?
演员也许不够颜值,可演技加持+角色饱满,就算长着庄稼汉脸,也能让观众看完喊一句“赤帝一生推”。
不用怀疑,就是这个庄稼汉成了迷妹最多的大赢家
用之前推《舞乐传奇》时的原话来说,就是「一眼丑两眼丑千千万万眼他还是丑,但就是拦不住小伙伴一个赛一个的成迷妹」。
只可惜,良心三人组每次都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宣发全靠自来水,也好久没凑在一块儿了。
至于王倦个人,接下来倒是有好几部剧。
陆
随心所欲小鬼才
小吉祥天
代表作:《灵魂摆渡》
作为最早一批刷新大家认知的小成本网剧,《灵魂摆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尽管刚开播的时候,bug、特效、演技,是明显的三个硬伤,但对观众所熟知的一些传说神话进行了重新编码后的剧情却很有意思。
每集一个故事,讲人性、讲爱情,讲人生八苦、九死一生,是只有经受过同样历史文化熏陶的我们才看得懂的痴缠与缱绻,也是东方鬼魅诉说里才有的轮回与宿命。
不过K.小哥哥提及小吉祥天,却总是爱恨交织,原话大抵如下——
脑洞强、节奏快、天赋高,但就是灵光一闪的惊艳,然后仍有自己随心所欲的放飞。
柒
最神逆袭编+导
李洪绸
代表作品:《毛骗》《杀不死》
有些人是故事写得好,还有些人是编导两开花。
李洪绸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包括他那部一看名字就没兴趣的神剧《毛骗》。
粗制滥造的制作、城乡结合的服化道、演员集体路人脸+演技生涩以及疑似抄袭《飞天大盗》的黑料,2010年刚播的时候,各种扑街。
画风大概就是这样
然而,2011年第二季狂飙到9.4,2015年最终章更是飙到了9.7,观众形容这个系列「就像幼儿-高中-博士」——
神剧不会因为剧组穷、道具简陋、画面粗暴、配音不专业等等就不是神剧了
《毛骗》终结篇豆瓣短评
为什么?靠的就是强大的剧本。
奇闻野史的框架、不断掉落的伏笔、接连不断的反转,从第一季还存有的《飞天大盗》的痕迹中走出后,李洪绸对剧本的把控力愈发扎实,也难怪续集的分数越飙越高。
当然,可能有读者觉得,后面的评分高,也许是观众人数变少了,打分的都是死忠粉。
但其实,《毛骗》第一季标记人数2w+,最终季标记人数却是3w+。
唯一心痛的是,李洪绸2017年后就公布了好几部新剧,可全都再无音讯,播出时间一推再推。
捌
最爱写青春的编+导
毕鑫业
代表作品:《一起同过窗》
另一位在网剧上编导两开花的还有毕鑫业。
和李洪绸喜欢写写实风格的怪奇物语不同,毕鑫业喜欢写校园、写青春,写那些阳光明媚的普通日常。
《一起同过窗》
如果说早期的各种小短剧、微电影还算练手,那么2016年的《一起同过窗》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校园青春剧的里程碑。
豆瓣标记人数4w+,评分9.0,国剧同类型题材最高分。
硬要说它到底好在哪儿?
怕就是那个词了:真实。
不狗血、不撕逼,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每个人也都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甚至炮灰。
毕鑫业准确地抓住了青春里的我们会拥有的那些特质:可爱、青涩、矛盾、纯粹……也准确地戳到了我们丢在青春里的委屈、欢笑、泪水与美好。
台词更是带着学生时代的文青才有的温暖与俏皮,所以故事里的角色才说得出——
长路漫漫,你要一直可爱下去。
有人曾问:剧本到底有多重要?
网上有个答案很简单粗暴——
一个好的剧本可能会被拍成一部坏片子,但一个坏剧本绝不可能拍成一个好片子。
作为一切戏剧演出最重要的依据,剧本的优劣程度极大程度上的决定了成品的质量与可观看性。
比如2016年全剧没有一个女性角色的《刺客列传》,小成本制作下的气场、演技、剪辑全都撑不住场。
但就是胜在了剧本的用心,硬生生杀出7.6分的评价。
制作方后来趁此机会,又播了第二季。
很明显团队有钱了,制作精良了,服装华丽了,但观众就是不埋单了。
为什么?
因为编剧换了,设定天崩地裂、大格局转为杰克苏、人物强行降智领便当,评分最终只有5.9。
不过,好的编剧写出好的故事,往往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刘和平写个本子之前会先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可能需要几年;写《大明王朝》之前,他在家里挂上嘉靖和海瑞的画像,动笔之前焚香行礼,以示尊敬;
兰晓龙说自己塑造人物就是用最笨的方法:“一遍遍地写,找他的语言逻辑、思维逻辑、行为规则,这个人物找准了,他就在你心里活下来了。”
可是,我们的市场大环境下,选择的往往是拼高大上的外在、拼速度,于是宁愿不断地拍流量剧、拍大IP,哪怕是抄袭之作。
而这种知识产权的淡薄,带来的后果是编剧在影视行业圈里普遍的不受待见和地位低下。
所以,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
中国没有编剧吗?
不,我们有。
只是不断容忍不断降低底线的我们正在扼杀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