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04 《城南旧事》
国家:中国
导演:吴贻弓
上映时间:1983 年
影片《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是吴贻弓导演的影视作品,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典范之一。影片透过主人公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导演吴贻弓细腻的人物建构、散文化的表现和诗意塑造的风格特点。以下,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论述电影《城南旧事》的艺术特征。
一、散点叙事
影片在结构上犹具有独创性,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联式的结构方式,串起英子与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格式。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联,但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这样的结构便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照映出那个年代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塑造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二、主观视角
既是城南,又是旧事,一时一地,回忆起来便有了愁绪。在影片中,女主人公英子明亮、纯真、迷人和探索的双眼令人难忘,导演大胆采用了低机位的拍摄手法,以英子的主观视角作为客观呈现,来观察世间万物。在影片的开场,大量的独白凸显主观的叙事角度,个人化的语言和影像,鲜明地向观众表达出“回忆”的叙事特征。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给出完整的北京城,而只是展示了主人公英子能看到的边边角角,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情感上更加纯净,更具有童真,体现了生命的真谛。
三、整体诗意的风格塑造
在影片中,导演吴贻弓善用诗意风格的塑造,传达着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创造出一种具有朦胧感的色调。在影片的最后,画面以静为主,没有大动作,且没有对话,导演在此处大胆采用了大片的红叶的色彩充斥屏幕,用一组快速,运动方向相悖的红叶特写镜头展现画面节奏,用恰如其分的音乐以及在此时此刻能造成惆怅的叠化技巧等,充分传达人物的情绪,构建一个情绪的高潮,使得画面具有诗意之感。
四、老北京文化元素
影片《城南旧事》作为一部散文式的电影,其中老北京元素的使用,可以看作是写给上世纪 20 年代北平的情书。在影片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老北京元素:方正的四合院、叫卖声迭起的胡同、斑驳的城墙等,它们构成了意蕴悠长的老北京的一角,影片带领观众一点一点的深入老北京,去寻觅北平独有的味道,有了这些老北京元素打底,散文发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气质。
五、麻雀与小孩到送别
《城南旧事》选用了两首 20 世纪 20 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麻雀与小孩》出现在英子上学之初,歌中唱出小孩与小麻雀的问与答,表现了麻雀等“母亲”觅食归来的急切心情,在影片中烘托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而《送别》在内容情调上则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与《麻雀与小孩》形成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
综上所述,影片《城南旧事》的情绪的相续是散文化电影的内核,散文化电影的情节断续与主题的朦胧造就艺术感悟的多重可能,导演通过散文化的叙事手法和诗意化的叙事风格,为观众带来一份美味的“视觉盛宴”。
素材资料来源文献:
往届学员优秀作业(已获得学员本人同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