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电影(猎隼导演组人员名单)

泛旅传媒 2023-05-30 02:57 编辑:admin 131阅读

内容提示:对于国产片,院线和影院获得票房营收的57%,其中影院占50%,院线占7%,制片方获得43%。而对于进口分账片:院线和影院获得48%,发行方占17%,制片方获得35%。 制片(producer,电视界惯称制作人),通常是第一位和电影发生关系的人。他们先有一个故事梗概,然后试着说服电影制片厂、网络或是个人来投资他的电影。他们会请来编剧和导演,通常也会参与挑选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当影片拍摄完成之后,也会监督后续的宣传和发行工作。每位制片亲自参与电影制作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制片只是缔约者,一旦签妥了合约,他们就把日常的准备进程转交给其他人,自己则去进行下部影片的合约事项。 电影的片尾名单中会有不同的制片工作头衔。执行制片(executive producer)通常在同一时间监督好几个拍摄计划,但也并不参与日常的具体事务。他们有时是投资者,或负责筹募资金,有时则是制片厂的总裁。联合制片(co-producer)是指许多人共同拥有一家公司,并一起为影片的拍摄做准备。助理制片(associate producer)则从事任何由执行制片吩咐下来的工作,例如寻找一部影片可能的置入行销(product placement)点,或是寻觅潜在的投资商。有时助理制片的功劳会被转移到执行制片较喜爱的个人身上,如为剧本物色到特定演员的人。执行制片不一定会在拍摄现场出现,也不一定会在后期制作时现身在剪辑室中,但可能会有个线上制片(line producer,又称预算控制制片)代表他们来确定是否符合进度和预算。 执行制片(或是线上制片),会雇用剧组制片主任(unit production manager,简称UPM,有时也称制片主任),或是协调制片(productioncoordinator)来帮助他们。剧组制片主任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分解(breakdown)剧本。他们要彻头彻尾地研读剧本,决定每个制片部门所要负责的工作,并制成表格。剧组制片主任在拍摄时一定要在场,并确定所需要的东西都已准备妥当。当一家公司忘记准备制雾机时,他们就要赶快请别的公司送来。这类工作有时也会由线上制片或助理制片来完成。这三者的工作差异是由执行制片和导演的性格来决定的。如果一个执行制片非常了解制作过程,那有可能就不需要线上制片,而剧组制片主任的责任则相对加重了。线上制片还可参与类似选演员等决策的制定,剧组制片主任则主要处理工作人员和设备事宜。如果导演既有名望又有权威,已熟悉导演风格的助理导演就是安排拍摄进度的最佳人选。而且显然,导演也绝对有权力任命谁来做线上制片,谁来担任剧组制片主任。 执行制片还会聘请会计师(accountants)和其他事务人员。此外还要有宣传人员(publicist)来确保影片在拍摄时就引来关注,并在放映时造成轰动。因此,执行制片会安排剧照师(still photographer)到现场拍摄宣传照。 剧本编写 编剧(writers)会和执行制片一样从一开始就参与影片的筹划。编剧会带着一部影片的想法向执行制片推销,而已有故事基础的执行制片则聘请编剧将故事转成文字。若是影片的故事来自于小说或其他媒体,那么编剧的工作就是改编(adaptation)他人的成品。在剧本最后定稿之前,编剧的工作分为几个阶段。最原始的想法通常称为故事梗概(concept),或是发展前提(premise)和故事提要(synopsis),也就是描述故事基本情节的简要文字稿。如果有人表示有兴趣且想要有更多的细节,编剧就会提出分场大纲(scene outline)———也就是影片中每一场所发生的事,也叫文学脚本(treatment)———读起来有点像短篇小说的散文描述。如果执行制片成功地卖出了这个故事提要,就会请这位编剧把剧本完成。 另一种情况是编剧已完成了剧本创作,其本人或经纪人会向执行制片或制片公司兜售。如果执行制片中意这部剧本,就会签下期权契约,也就是付给编剧一笔小额费用换取一定时间(比如说一年)内的所有权。在这段时间内,执行制片拥有独家权利,可以试着找到更有兴趣的人来将剧本拍成电影。一般说来,在期权契约中,会允许执行制片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一个事先议定好的价钱买下这部剧本。如果到最后执行制片筹不到足够的资金买下剧本,那剧本的所有权又回到原始编剧身上,他就可以再继续寻找下一个执行制片来签订期权契约。 即使剧本如愿卖出,也不意味着就此告一段落,之后还有许多阶段的改编工作要做。有时是原始编剧负责改编,有时会有其他编剧进来专门负责修改台词,或是改写难写的场景。编剧通常不会出现在拍摄现场,但这并不表示在拍摄时剧本就不再更动。导演总会有巧思奇想,演员们也会将台词改得较自然好说。有时还会有个编剧(不一定要最原始那位)在拍摄现场待命,随时准备改写拍不出好效果的场景。 导演 导演(director)是影片制作过程中的领导者,人们总是期待导演能充分发挥创意,为影片带来成功。虽然执行制片有开除导演(尤其是无法遵照预算的导演)的权力,但导演仍然被公认为是一部影片的作者,也就是必须要做最多决定的人。每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对于不同的影片,即使同一位导演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执导方式。一位艺术指导出身的导演,自然会倾向于对影片的创意“外观”多多着墨,而技术上的决定则指派他人负责(大名鼎鼎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就是个范例)。而如果导演是由摄影指导晋升上来的,其做法就可能正好相反,他会在影片筹备时期就加入进来监督大部分的准备规划。导演要在拍摄现场掌控画面,也要在影片完成前的最后阶段和剪辑师密切合作。 有时,某个人会身兼执行制片、编剧和导演中的两个或三个工作。这些人的身份被称为“带有连字符号的”,因为头衔中都带有连字号,就像制片兼导演,或是编剧兼导演。人们担任多重任务的主要原因是想要有更多的控制权。编剧看到了拍摄过程中有太多的台词被修改,就决定要去执导;执行制片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比编剧更好;导演或许也极度厌烦向执行制片要多一些预算。不过身兼数职也有缺点。有可能工作量太重反而使他们无法顾及到制作过程中的某些层面,且因为影片制作是个合作完成的过程,多一些别人的建议有时可以提升品质。 大制作的影片会设有助理导演(assistant director, AD)一职。有时只有一位助导,有时则会有第一助导、第二助导,甚至会有第二助导的第二助导。 这些助导需要完成导演所分派的任务:有时助导要制作出每天拍摄的镜头(shot)表,把所有信息都记载在上面;或者在导演指导主要演员时去指挥临时演员。有时助导还必须去带领第二摄制组(second unit)去次要场景拍摄没有主角戏份的戏,有时助导(而不是剧组制片主任)还需制作剧本分解表或拍摄进度表等书面作业。 助导工作区别的决定权在于导演。一般而言,第一助导处理的是拍摄当天的事务,第二助导则要准备第二天的大小事宜,第二助导的第二助导则处理前一天的事情。举例来说,第一助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拍摄现场担任各方面的联络人,他会告诉道具组人员所需要的特定道具还没到场,或是通知化妆师某个演员在五分钟内一定要准备完毕。第一助导主要的工作就是要确保工作团队运作起来,并顺利完成当日的拍摄计划。 因此第一助导极少会离开拍摄现场,而是通过无线对讲机或助手来传达指令和信息。第二助导有时会在现场帮忙,但其主要职责是整理通告表(call sheet),告诉演员和工作人员们次日的上工时间。而第二助导的第二助导,则要整理填写前一天拿到的场地使用许可表格。 除了助导之外,导演也可能有特别助理(special assistant),通常会是较年轻的人,专门帮助导演处理工作上的琐事,使导演能专注执导,不被一些杂事干扰。 场记(script supervisor)也和助导一样是跟在导演身旁的人员,负责在拍摄时随时记下注意事项。场记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保证连续(continuity)。 如果一个演员在拍摄上车镜头时戴的是一种颜色的领带,那么场记的任务便是记下这种颜色,以保证五天之后再拍这名演员下车的镜头时仍是同样颜色的领带。场记要将对白上的改动记录到剧本上,并确定所有场景都已拍摄完毕。场记还要记录下每个拍摄镜次的好坏,并注记原因。大体上说,场记就是被雇用来预防未知的拍摄问题的,要努力防止在最后完成时出现错误,所以场记必须是个极细心的人。通常场记的注记会被送到剪接师手上,这样剪接师就能更正确更有效率地把画面串接起来。 表演 演员(actors)可以说是影片的重心。导演会和演员们密切合作,希望演员们能有最佳的表演。这工作在选演员阶段就已开始。虽然导演可能会有选角指导(casting director),或是请一家公司来监督选角事宜,但在主要演员的选择上,导演始终是最后的决定者。一旦演员选定之后,导演将带领演员一起完成从彩排到作品完成的全过程。 演员可以分为几种。最主要的自然是主角(principal actors),影片本身便是围绕他/她展开的;其次是配角(supporting roles),他们也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且也有极多台词。客串演员(bit players)通常指的是最多有五句台词的演员,群众演员(extras)指的是作为背景出现但没有可辨识台词的人。 高预算的影片还会有替身(stand-ins),其作用是代替主角完成主角一些高难度或主角不愿亲身拍摄的镜头,而主角本人此时则可能在别处背台词呢。 动作片中还需要特技演员(stunt people)。特技指导(stunt coordinator)倒不一定要亲身表演特技,但会监督所有的特技演出。偶尔会请一些专门人士来帮助演员,例如如果演员要说特殊方言,就会请语言指导;一部击剑情节的影片则会请来击剑教练;如果有儿童演员出现,就需要老师在场以保证孩子不落下功课;如果动物是主角,那就需要至少一个动物训练师来帮忙了。 制作设计 一部影片的“外观”设计是制作设计师(production designer)的职责,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要到最后才能显现出来。第一部有制作设计师参与的电影是1939年完成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但直到20世纪70 年代视觉效果成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之后,制作设计师的地位才得以巩固,而之前大部分的电影是由艺术指导(art director)来掌控影片外观,只不过艺术指导的主要任务(至今仍是)还在于置景。制作设计师其实要监督所有的视觉要素如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地点、效果等,确保它们恰当、和谐,并与导演的要求相符。 由于制作设计在其规模和重要性上与日俱增,制作设计师手下的团体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一位是之前提到过的艺术指导,其职责主要是处理置景。艺术指导手下也一样有许多工作人员,如布景工(scenic artist)负责绘制或制作场景的模型;如果场景需要建构,或一部影片有数个场景需要搭盖,就要有搭景协调(construction coordinator)来掌握搭景流程。例如有四个场景都需要涂同样特殊的油漆,那搭景协调会安排在同一时间来为它们上漆。还会聘用木工、油漆工、水泥工,甚或是电工来完成各式搭景。 当摄影棚内的搭景差不多要完成组合到一起时,场务领班(key grip)会带领场务(grip)来装置场景。通常拍摄时至少有一位待命油漆工(stand-by painter),在一旁随时准备修复因彩排或拍摄所造成的布景污损。 越来越多的场景是在后期添加了视觉特效之后才加以修饰的。例如,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场景可以在后期用电脑制作一个,或者还可以在空白背景墙上添加一幅图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艺术指导还可以处理虚拟场景(virtual sets),也就是那些在拍摄现场看不到,而是通过电子技术添加的场景。所以,参与制作设计的工作人员必须与负责视觉效果的工作人员紧密合作,商讨美学效果并确保场景与视觉特效软件相匹配。 场景也需要装饰,沙发上要有抱枕,墙上可能要挂一幅画。于是就需要场景装饰工(set decorator)来应付这些事宜。监督场景装饰的人被称为领班(lead person)。制作设计师通常会极谨慎地督视,因为这和影片“外观”息息相关,如果绣花的枕头在一户贫穷的家庭出现,就很不相称。如果场景中需要植物,就可能会请园艺师来确定植物看起来是否符合剧本的需求。如果有餐点出现在场景中,则会请餐饮专家来确认是否合适且讨人喜欢。 和场景装饰有关的是道具(props)。道具管理(property master)及其团队将确保所有的道具已就位、入库,并在需要时可以很快到位。道具和场景装饰之间的区别在于道具是故事中所需要的物品,而装饰的作用是增加气氛。如果一个演员拿起枕头并扔出房间,那么枕头就是道具;如果枕头只是被放置在床上,那么它就是装饰。如果枕头被丢出房外,那么道具管理就要保证在重拍时枕头必须回到原位。 越来越多的影片不在摄影棚内拍摄,而是到外景地实景拍摄。这就需要场地管理经理(location manager)带领着场地探访员(location scout)去寻找最佳场所并保证安全性。也因为场地必须和电影其他要素协调一致,所以也就被归类到制作设计师的负责范围。假如没有制作设计师,场地管理经理就由导演或剧组制片主任领导。选定的地点通常不具备电影所要求的全部要素,这就需要木工、场景装饰工、道具管理和其他工作人员合作来为该场地制作出个性来。 同样属于制作设计工作的是专门处理演员外型的人员,即服装设计组。服装设计师(costume designer)画出服装草图,当然必须和影片外观呈现协调一致。服装师(costumer)和裁缝(tailor)缝制衣服,有时还会有服装监督(costume supervisor)来督导。服装和戏服的区别其实很模糊,服装通常指的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穿的衣服,譬如19 世纪舞会礼服,或是太空衣等。戏服则是比较一般的衣服,在许多低预算的影片中,演员们还必须从自己的衣柜中找衣服来当戏服。 化妆师(makeup artist)和发型师(hairstylist)在不同影片中的工作差异颇大。如果演员演出的是怪诞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角色,那在每天开拍之前好几个小时就必须去化妆。有的客串演员和小成本影片的演员还必须自备化妆师。许多影片化妆师也兼发型师,也有许多大明星有自己专用的发型师,专门来处理头发的事情。制作设计师通常会让一位分镜表绘图师(storyboard artist)画出把场景、场景装饰、道具、穿妥服装的演员等画面要素结合起来的图案,这样一来制作设计师就能更好地掌握影片的外观。 有时还需要绘图师画出影片中的其他图案,例如剧中餐厅窗户上的海报,演员开车经过的告示牌等。如果一个场景实在太复杂,模型师(model maker)会先做个立体模型出来,这个模型也可以运用于日后的特殊效果上。 画面创造 处理视觉部分的首要人物是摄影指导(director of photography),有时也称作电影摄影师(cinematographer),或是电子影像摄影师(videographer)。摄影指导要与导演密切合作,决定场景哪里需要特殊照明,哪里要以全景或高角度方式来拍摄。电影摄影师有可能亲自操作摄影机,也有可能由摄影机操作员(camera operator)来操控。 摄影机操作员手下有摄影助理(camera assistant)。在拍摄电影时,摄影助理负责把底片装到片匣上,以方便放进摄影机中使用。如果摄影机被安装到类似升降机(crane)这样较复杂的装置上,就还要有另外的工作人员来操作这些机械装备。 有一组工作人员将专门负责建构场景光线和灯光设备,他们分别是电工(gaffer)、电气师(electrician)、灯光师(1ighting technician),以及电工领班(head gaffer。和灯光有关的一个职位是电工助理(best boy,直译为好男孩),因为在早期的电影制作中,当剧组去某个市镇实地拍摄时,电工领班会打听当地最可靠的小男孩是谁,这个男孩就会被雇佣为电工助理。尽管在今天,电工助理可以由成年人或者女性来担当,但这种说法还是被沿用了下来。 场务在画面创作过程中是相当有帮助的,他们协助场景搭建,还要搬运灯具、电缆线、摄像机铁箱等物品。场务领班也有可能身兼电工助理的职务。吊具场务(rigging grip)就专门负责在摄影棚中接近天花板处的灯具设备。 制作过程中比较新的职位是电子影像操作员(video assist operator)。如果电影是用胶片拍摄的,那就必须等到冲洗完毕之后才能观看。万一有任何错误发生,必须等若干天之后才能修正重拍,这是极耗费预算的。如果有电子影像操作员在场,将摄像机中的信号接到监视器或录影机上,导演和有关人员就可以反复检视先前拍下的画面了。电子影像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为人们参与画面创造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今电子影像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与电影更加接近,这就降低了独立电影制作的成本,也为从事电影和数字影像工作的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过相当时间的人,都需要重新学习适合高清电视(HDTV)的打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