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电影苏联电影

186 2024-09-03 04:15

一、芬兰电影苏联电影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开始引起观众的关注。其中,芬兰电影和苏联电影作为两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系列,备受关注。本文将介绍芬兰电影和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其对国际电影界的影响。

芬兰电影的发展历程

芬兰电影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最初,芬兰电影受到其他欧洲国家电影的影响较大,风格较为传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芬兰电影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芬兰电影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导演如阿基·考里斯马基、埃罗·索拉和阿奇·卡乔等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芬兰电影的特点之一是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入探索。许多芬兰电影强调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展现了芬兰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苏联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苏联电影工业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多杰出的导演和演员涌现出来。苏联电影以其独特的宏大叙事风格,深受国际影迷喜爱。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苏联电影的黄金时代。该时期的苏联电影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斩获大奖,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观众。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等杰出导演的作品成为了苏联电影的代表作。

苏联电影的特点之一是其社会主义主题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苏联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经常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赞美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得苏联电影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芬兰电影与苏联电影对国际电影界的影响

芬兰电影和苏联电影在国际电影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它们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主题内容,为国际观众提供了全新的电影体验。

其次,芬兰电影和苏联电影作为欧洲电影的一部分,丰富了欧洲电影的多样性,促进了欧洲电影的发展。芬兰电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温暖的人性主题,为欧洲电影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苏联电影则通过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政治思考,对国际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电影不仅在叙事上创新,也在艺术表达和技术手段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总的来说,芬兰电影和苏联电影作为两个拥有独特魅力的系列,对国际电影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们通过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丰富了欧洲电影的多样性,同时也为国际观众提供了全新的电影体验。相信未来芬兰电影和苏联电影仍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二、苏联1917 电影?

《伟大的曙光》由苏联第比利斯电影制片厂于1938年出品,由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1年译制。

该片由姆·齐阿乌列里执导,克·缪佛凯、米哈伊尔·格奥尔基耶维奇·盖洛瓦尼、玛卡洛娃、斯·巴迦施维里、阿·斯米尔诺娃、符·马陀夫等领衔主演。影片描写1917年2月到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为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坚决斗争中的一些最重大的事件;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两位革命领袖——列宁和斯大林在革命中的伟大领导作用,和他俩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与人民之间的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三、旧版苏联电影?

《烈日灼人》1994年。导演/主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等。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讲述了由于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主人公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的故事。

四、苏联内战电影?

前苏联历史剧《第一骑兵军》,这部电影以苏联内战为背景,对苏联红军的刻画非常正面,电影场面十分宏大。电影讲的是第一骑兵军在对抗邓尼金率领的白军武装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五、苏联好看战争电影?

推荐两部电影:《小士兵》和《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小士兵》:俄罗斯十大战争片之一,2019年上映,由维多利亚·范纳西蒂娜执导兼编剧。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绝大多数情节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中,扮演谢尔盖的小演员非常出色,他的表演生动、自然、质朴,惹人怜爱。也许电影的情节和手法还略有不足之处,但谢尔盖一定是点睛之笔,他为影片提供了大量的看点。作为观众的我们,一边看着这个小男孩的成长,一边为战争的残酷隐隐发痛。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俄罗斯经典战争片,2010年首次上映,2012年在中国上映,讲述了1941年德国法西斯军队开始进攻苏联,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浴血抵抗的故事。电影选取了几个小人物轮流作为主角出现,视角和内容都相当丰富,不仅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全过程,还使得“战争与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全片将战争的真实、激烈、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着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六、苏联电影车站影评?

        基耶斯洛夫斯基将官方宣传的乐观主义与个人的失落沮丧更尖锐地并置在了一起。

        他一共花了十个夜晚在华沙中央车站进行拍摄,影片一开始便是电视新闻播音员有关农业产值节节高升的报喜声,但画面中出现却是候车室中一张张忧伤的面孔。

        然后,播音员的声音被适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宣布火车晚点的通知,火车晚点确实是当时波兰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车次被取消了?”一个男人问。“因为乘客少了。”这就是他得到的答案,而观众则只能满怀疑惑地猜测事实是否恰恰相反。

        晚点的火车终于来了一辆,一部分乘客赶了上去,剩下的人只能在这阴郁的车站里继续待下去。 

         光凭这些,我们便足以将《车站》视作一部如实反映波兰现实的优秀纪录片,但是更绝的是,影片快结束时,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用上了车站内摄像探头转动的画面,摄像头前五次转动,配乐的定音鼓营造出一种凶兆般的感觉。

        当摄像头第七和第八次出现时,不再有鼓声,画面在监视设备与车站中看电视的人之间来回切换。

        影片的结尾,摄像头背后的男人终于出现:神情冷漠地操控着一个个按钮,注视着一块块屏幕,仍至整个火车站。和电视新闻播音员不同,别人看不见他,然而,他也和播音员一样,与店等车的观众格格不入。

七、苏联电影的经典电影?

1 、《命运的捉弄》;该片讲述了本应到莫斯科的外科医生卢卡申阴差阳错来到了列宁格勒,误入年轻女子娜佳的家,在发生一连串误会后,两人互相了解进而相爱的故事。

这部电影于莫斯科时间1976年1月1日17:45在苏联中央电视台被进行了首播。估计,首播时的观众超过了1亿人。

2、《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胶片质感看起来是真的舒服,人物拍的很美。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重要的是一部关于人的成长和变迁的电影,它反映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思想的人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有的是悲痛失败,但生活不相信软弱的眼泪,只有凭借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失败,获得幸福。

3、《战争与和平》;俄国出美女我真是服气的,丽莎,娜塔莎,海伦,都是不同的美,都美到接近满分。

虽然全片节奏真的很慢,爱情的桥段莫名空洞,有些定格和氛围夸张到邪典,但战争的场面恢弘又古典,完全像是那种从构图色泽到细节也分毫不差的油画。

八、好莱坞电影和苏联电影的区别?

好莱坞是商业化电影,也是真正成熟的商业化电影。

苏联电影则并非商业化,很大程度上是文艺片,跟法国电影本质上是一回事。

请看这段《电影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到好莱坞电影的时候,类型电影始终是一个我们无法逾越的话题,因为好莱坞的魅力,就是类型电影的魅力。大多数国家的电影生产史都以电影运动为标志,比如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只有美国,不产生电影运动,只生产电影类型。

简单来说,其他国家的电影,是大师们当做传递思想的工具,想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艺术而创作,或者说有一种指导思想在电影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哪怕没有明确的纲领。

好莱坞尽管也有很多大师,但从诞生之后就是为赚钱而努力的,形成非常成熟的商业体系以及电影工业。

尽管商业电影是大势所趋,但真正做到了成熟商业电影产业,并且能够输出全世界的,只有一个好莱坞。

其他国家没有建立像美国那样电影工业的原因有很多。

有没有统一的大市场,可以看做是原因之一。

文化产品跟其他的工业产品并不一致,其他工业产品例如机床的话,管你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得用它,只要物美价廉就行。

而文化产品有着看不见的贸易壁垒,文化隔阂。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各国不同的文化堡垒,让看似统一的欧洲市场分割看来。

例如法国只有六七千万的人口规模,市场实在有限,2015年12亿欧元左右的总票房,一半以上还是美国人拿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支撑起好莱坞那样的电影工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

所以法国人的选择是拍拍中小成本的文艺电影,争取低投资高回报,明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做得还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大投资大回报的商业电影,是真的拍不起。

这就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苏联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好莱坞呢?

是苏联的电影市场不够大吗?

当然不是了,苏联的观影规模是非常恐怖的。

请看下图。

《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

也就是说从1965年开始,苏联人每年看电影的人次在40亿次左右,人均一年看15部以上的电影,跟美国电影巅峰时期的规模是相当的。

(注:美国观影人次巅峰是1946年达到47亿人次,现在只有13亿人次左右。)

如果按照观影人数级别来看的话,苏联似乎是可以支撑起跟好莱坞一个级别的消费市场的。

但实际上并没有。

苏联电影的票房收入并不高。

40亿次的观影规模,获得的总票房收入不过是10亿卢布。

因为电影票的价格实在太低了,这个是低到连习惯低物价的苏联人都吐槽的问题了。

苏联电影票的价格从1965年的0.23卢布经过了二十年的变化,到了1985年终于成功涨价到0.27卢布。

(注:0.27卢布是主要价格,一些高级点的电影院收费会高一点,比如0.5卢布,不过就算是最顶级的电影院,收费最高也不过0.7卢布。)

这个电影票价格跟白送差不多。

1965年苏联月平均工资96.5卢布,可以买419张电影票。

1985年苏联月平均工资190卢布,可以买703张电影票。

所以自然是全民狂欢,不看白不看,导致苏联电影一直维持着极其恐怖的观影规模,哪怕电视普及之后也没怎么大规模下降,但这不挣钱。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苏联政府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把电影产业当做一个挣钱的行业来做,或者说所有文化产业收费之低廉到了象征性收费的程度,比如去国家级大剧院看天鹅湖收费0.5卢布。

恐怕在苏联政府看来,美育教育与思想教育才是电影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苏共中央通过的《进一步提高影片的思想艺术水平和加强电影物质基础的措施》决议中指出

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电影评论部门、以及各地的社会教育机构都应正确引导观众对电影艺术发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在培养他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情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就是说,尽管苏联电影规模很大,优秀作品不少,但我们可以看做一个放大版的法国,他的主流作品还是在艺术片的范畴里面,唯一不一样的就是法国导演要找投资,要挣钱。苏联导演想升官,当个中央委员之类。

然而幽默的是,长期进行艺术片熏陶的苏联人民越来越渴望观看商业电影,甚至鄙弃艺术片。

请看这段《新俄罗斯电影(1991-2008)的时代转型》

解禁之后出现的多家发行商开始了美国影片的争夺战。它们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大量购进美国影片。
通常在俄方买了一部影片之后赠送二到三部影片,这样就降低了成本,却不能保障影片的质量。但是在当时“美国影片”这四个字就是利润的保障,无论是电影院,还是录像厅,只要放的是美国影片就能招揽观众,甚至出现排队购票场面。

当然这里有不正当竞争以及苏联解体整体经济崩溃的因素在内,并不能直接证明艺术片打不过商业片。

不过用《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国家定制》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这种状况是十分恰当的

苏联文化“教导真善美”,而不是选择真善美。它在净化的温室条件下教导真善美。

这就导致了没有经历过商业片洗礼的苏联人民对于商业片有着莫名的渴望,在解体后以色情,暴力,血腥等美国好莱坞都排不上号的三流片作为补偿心理,也导致了苏联电影的衰弱。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尽管俄罗斯还能够拍摄一些优秀的作品,但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支撑起好莱坞级别的电影工业了。

现在唯一一个可能形成对抗好莱坞的电影市场就是中国了,有足够大的市场潜力支撑起电影巨头。

请看下图,这是2007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统计数据,一个是总票房,一个是国产电影票房。(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当然有市场规模和能不能做起来,是两回事。中国电影要发展起来,成长为好莱坞级别的产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靠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了。

参考文献:

《类型电影的反类型现象》

《电影的力量》

《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

《苏联的电影工业和技术》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碰撞——对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

《苏联电影发行近况》

《前苏联立体电影荣获奥斯卡科技进步奖的启示》

《等待“后苏联”电影神话——简析在市场中探寻的俄罗斯电影》

《苏联与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国家定制》

《法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色》

《新俄罗斯电影(1991-2008)的时代转型》

题外话:本来就想说几句的,没想到一写就没收住,希望大家会喜欢。

不过不是业内人士,所以中国电影怎么发展就没啥可说的了,可能就是走好莱坞的路,让好莱坞无路可走吧。

还有祝大家除夕快乐。

最后惯例求一波关注,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谢谢大家。

九、苏联督战队电影?

兵临城下。

苏军督战队是客观存在的,大量屠杀自己人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斯大林格勒,苏军督战队枪毙了1个师的苏军自己人。

苏联内务部队NKVD总共处决了13500名军官和士兵,罪名是叛国!——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在1941年8月16日发布,规定所有红军官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但凡被敌军俘虏,无论事前曾否做过抵抗,事后都将被作为叛国者惩治,连同眷属在内被送往劳改营。

十、苏联解体的电影?

《通往自由的通道》、《一个社会主义帝国的崩溃》、《再见列宁》、《200口棺材》《回归》。

       本片是威尼斯金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也是导演的处女作。故事讲述两兄弟与父亲失散多年后,某日一位男子突然出现,声称是他俩的父亲,但两兄弟对父亲的记忆就只有一张10岁时的照片。他们与这位男子去到一个偏远的小岛,试图寻找答案。于是三人一起踏上了一段为期七天的神秘旅程,在这段“重归”旅途中父亲的形象却显得如此专横无理,最后父亲在拯救小儿子时不慎意外身亡,兄弟俩只好将他埋葬在海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