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泛旅传媒 2023-08-05 14:34 编辑:admin 67阅读

更多电影知识,及时获得成长,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abin的成长之路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安.霍纳迪)

我很喜欢看电影,但是随着观影量的增加,虽然能够分辨出一部电影是好是坏,但是并不能准确的分析一部电影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为了能够准确的分析一部电影的,我看了美国著名影评人安.霍纳迪《如何聊电影》这本书。这本书总结了关于电影的七个要素,即使你是个电影小白,只要记住这个七个要素,从这七个方面出发分析一部电影,也能够快速的分析一部电影的优缺点。

这篇文章大概有13000字,为了照顾一些小伙伴,在正文之前直接放上思维导图太长不看版。小伙伴注意以下,这篇文章并不是俺原创的,可以说是一篇读书笔记吧,内容基本都来自《如何聊电影》这本书中,请大家在转载或者他用的时候注明来源:安.霍纳迪《如何聊电影》。这部书可以说是非常实用了,值得一看,喜欢电影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

太长不看版思维导图

评价一部电影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创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成功了吗?这么做值不值?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生命,它有自己的DNA、基调、特征、艺术追求和思想追求。不同的电影要用不同的态度去情感去欣赏。

作为一个“影评人”观众,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你一定要放空一切,放下一切抵触、偏见或者任何影响你精神集中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有可能阻碍你彻底投入到影评工作当中。理想情况下,电影应该释放足够的魔力,让你没法在观影的过程中胡思乱想,直到影片片尾字幕开始滚动时,大脑才会切换到影评人状态。但是如果这部电影没办法吸引你,那么很有可能在观影期间就开始分析,思考电影在那些地方出了问题、除了什么问题,以及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进行补救,打造出令人满意的观影体验。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出:这部电影是否让你出戏了?如果在观影的同时你还能在心中想着其它的事情,那么说明这不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吸引你,这部电影对你来说可能是一部不那么出色的电影。相对的如果一部电影能够让你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那么这不电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你。

第一章 剧本

剧本是导演和影片全体创作人员的主要参考点,从服装准备到片场设计从照明方案到镜头角度,所有一切都要参考剧本,剧本写的越好就越能帮助制作人员在荧幕上打造一个引人入胜、真实可信的世界。

一个有可信度、细节度、特异度的剧本,能够让演员完全沉浸在角色当中。不会对绝色动机和前后不一致的行为频频质疑,因为演员需要了解的角色信息全都写在剧本上。

最经典的剧本结构是三幕式结构。第一幕:铺垫,第二幕:冲突,第三幕:解决。

不管编剧遵循哪种方法,当前的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采用的都是最传统的叙事模式。向前的线性发展,每一起事件、每一次接触、每一个反转,都朝着一个结局头也不回的前进。做的好的话,这个结局一定既能令观众惊讶又感到满足。

根据这些原则,一个可靠的剧本,应该以一个缓急有序的节奏讲述一个大体在意料之中的故事。并且在抵达预定的结局之前,传递所有常见的桥段。比如,男孩遇见女孩,男孩和女孩相恋,困难出现,男孩和女孩一起克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

简单来说,剧本要能够回答每一个影评人观众必定会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电影制作者到底想做一部怎样的电影?是一部充满动作元素带观众逃离现实的奇观电影,还是一部充满动作元素带领观众逃离现实同时又反映现代生活的奇观电影,是一部深度讨论爱情转瞬即逝的文艺闷篇,还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时尚爱情喜剧。每一部电影的灵感都源于剧本,如果电影创作团队有能力驾驭这个剧本。就能把创作这个想法,不管是一部高智商烧脑片,还是一部酷炫的娱乐片,彻底的展现出来。

置身影像

影片是否从一开始就生动的有效的呈现出了一个具体的世界,在影片前二十分钟我们能否入戏。

一部剧本优秀的电影能在前十分钟告诉观众如何欣赏这部电影。电影开始的场景很重要,这些场景都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电影的开场可以决定观众是否对主角的故事买账,决定主角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角色深度。观众愿意跟随主角到天涯海角或者至少跟到影片结束。一旦观众上钩了,那么在接下来到十到二十分钟内,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整体情绪就应该铺垫好,主角要逐一介绍完毕,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清晰地建立起来。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应该顺理成章,在观众有机会重新回看前半部分时,会意识到哪怕影片结局再扯淡,都完全符合影片的前期设定,甚至根本就是一早注定的。

剧本决定了我们在这儿两个小时内进入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而编剧的水平和他的文字功底决定这个世界是否真实有活力,能否让我们迅速入戏。

剧情不重要,故事才重要

这个故事想变成电影吗?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剧情PPT,还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如果这是一个非传统的故事,他是否让我踏上了一段精彩的旅程,或者把我放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是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我们应该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剧本把主角从A点带到B点这是不够的,一个好的故事是让主角经历一段旅程,而且这段旅程既私人化又具有普适性,即自发又自然。剧情只是在说事,而故事是在表达情感。

一个成功的剧本必须让人感觉到有新意,哪怕这是一个传统的故事模板也无所谓。

角色塑造

剧中的角色是否有深度?是否让人觉得难以预测,但又真实可信。我关心这些角色吗?这些角色是否有改变,还是始终如一?

电影的开场足以告诉观众,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怎样的一个人。虽然很少有观众能在观影之前看到剧本,但如果一个角色在剧本阶段没有得到精心打磨,没有被充分塑造,观众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角色的性格在剧中也是一个亮点,即使是最反社会的反英雄主角,最后在他们身上也应该出现一些有意义的转变,哪怕只是因为内心矛盾所导致的微小变化。因为这一点有意思的转变,不仅能赋予故事活力和动力,还能让观众安心面对自己的恐惧,挣扎,失败,甚至从中获得希望。我觉得大部人看电影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内心的安定与希望。

平行宇宙

电影是否遵循了它天马行空的世界观设定?

一部电影要想成功,就一定要让观众觉得可信,细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领带,甚至每一个茶杯都要真实可信。在电影这种真实感极强的媒介中,可信度可能是最重要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品质。可信性的存在或缺失反映出编剧对于人性的理解程度,对人类的缺点瑕疵以及合理和不合理的行为的了解。播放的时候可信度取决于特异性及编剧把控细节的能力强弱,能够决定一部电影是差强人意还是让人刻骨铭心。即便是最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应该保持可信度,这样才能让观众放下一心彻底沉浸在这个世界当中。

结构过硬,叙事流畅

这部电影叙事流畅吗?我在乎故事的后续发展吗?他让我感到惊奇吗?

一部佳片带给我们的爽快感,以及一部烂片带给我们的不痛快,通常取决于故事结构,一个好的结构一样让人难以察觉它的存在,优秀的故事能让人觉得自然。每一个场景和动作都能够顺理成章地带出下一个场景和冲突。传统的电影结构都是线性叙事,按时间顺序推进,既一系列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衔接的结尾,自然合理且令人满意。

正确的节奏对结构也很重要。假设一部电影已经在前二十分钟成功吸引了你,你很在乎主角,也理解他的梦想和脆弱,知晓它前进中的阻碍,希望他能获得成功,等不及看到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但是没想到,故事崩溃了。怎么电影突然变得浮夸起来,一场又一场的戏生硬的叠加在一起,却没有任何情节驱动力,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幕疲软,这是编剧的死线,也是观众的噩梦。

很多糟糕的电影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节奏不平衡。特别是在影片中间部分节奏拖拉,缺乏动力,给观众带来严重的困惑,让他们无法理解角色究竟在做什么事情。在臃肿多余的第二幕戏中,角色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困难和对手凭空出现,也只是为了给主角增彩。第二幕戏是编剧最难驾驭的一步,很多编剧都是在这里栽了跟头。这就是是为什么电影院每个周末都充斥了大量索然无味不值一看的平庸电影。如果一部电影能展开不流畅,只是从A点走到B点。再到C点再到D点。也就是影片中的场景只是机械的串在一起,缺乏连贯性,而不是自成一体,一气呵成。

大部分剧本,在努力遵循传统的叙事原则、铺垫行为、引入冲突、发展角色和故事,然后到达高潮,但正是中间的这个部分,引入冲突,发展角色和故事,非常重要。编剧一方面要推进角色发展,一方面又不能太过牵强。

不管一个剧本的故事是简单还是复杂,是线性还是非线性,只要剧本结构优秀,那么在一个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的执行下,就能诞生一部全成不让观众出戏的电影,让观众获得满意的观影体验。

对白的力量

看到的是角色在交流还是演员在背台词?他们的台词听上去自然还是刻意?幽默还是做作?

不管角色的语言自然还是夸张,他都要符合影片的设定故事,以及美学风格。看电影有很多乐趣,而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听到一句经典台词。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听到自己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看电影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原来出自这里,真叫一个爽。

大多数经典电影都有令人难忘的台词,但是优秀的台词,绝不是抖机灵的废话。相反,角色应该尽量少说话,台词不是用来解释或者复述已经在荧幕上出现过的事情,而是应该为当下场景提供更多的解读空间和内容。好的台词应该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观众获取绝对隐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连角色本人都没意识到。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潜台词来完成的。对白不止是角色说的话,它本身也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就应该有动力和推力,对白的每一个字眼都很重要,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打磨,都应该包含多种含义。

判断基调

这部影片的情绪是什么?想花式逗人发笑,还是严肃正经,还是两者兼具?

电影制作者是否同情角色?他是从角色的角度思考?还是站在一定距离观察?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就知道它的基调,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感觉,抓取电影制作者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幅画面,每一段声音中传达的细微信号,才能知道影片的基调是什么。基调是一部电影的情感音调,是电影的情绪和格式塔,基调是一部电影的美学法则,决定了观众能否从影片的基本剧情中获得更深层的含义,基调可能有我们的视听体验,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感觉。

电影主题

影片的故事是否另有深意?是否引发了我的后续思考?影片是否还触及历史,现代生活,人性,希望,绝望,等话题?

电影展现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表面的故事,一种是实际的内涵。有些电影纯粹是为了帮助观众逃避现实,获得娱乐,并不会触及深层内涵或者道德问题,而有些电影即便披着奇观化的外衣,也会通过潜台词,隐喻,视觉暗示等方法超越基本的叙事,展开深刻的讨论。电影能够在故事之外提出重要的问题,传递强烈的情感,他们绝不仅仅是在堆切剧情点和角色,而是含有更深层次的讯息,甚至传递一种忧虑,让你在片尾字幕滚完之后,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你一觉醒来,脑子里还在想着昨晚的电影,忘不掉篇中的角色,思考着某个未解的谜团,那都是因为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编剧把这些种子深深的埋进了你的大脑。待到时机成熟,他们便会开花结果,在某个特殊时刻回忆起篇中的某些场景。然后深有所悟,这或许就是一部好电影的魅力所在。

第二章 表演

表演是电影语法中最基本的元素,只有演员能够尽情的表演,一部电影才能够津津有味,吸引观众,充满魅力。

眼镜不会说谎

演员是否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的言谈举止是自然还是刻意夸张?说起表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诚,如果你装得出真诚那你就成功了。好的银幕表演应该能在表现和克制之间达到超越。就是说,既要透明到能让观众瞬间了解角色,又要内敛到让观众好奇角色下一步会怎么做。你可以留心演员在不说话时脸上是否会失去一些神彩,或者当另一位演员在说话时他能否像注意自己的台词一样注意对方的台词。眼睛是不会撒谎的,很多时候,成就一段精彩表演的,只是演员最简单最直接的一个眼神。伟大的演员能不断勾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在对他们的一知半解中获得满足。

选角决定命运

好演员把角色演杂的例子并不少,要么娇柔造作,生硬浮夸,要么索然无味,陈腐老套。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出现我们眼中的灾难级表演,其实是因为好演员被放错了位置。一部好的影片,适合的演员有很多,但不是所有优秀的演员都可以表演所有的影片。这一点很契合中国电影的情况,不是中国拍不出好电影,是很多电影的演员并不适合出演这部电影,为什么国外的电影优秀呢,是因为国外的电影架子小,在什么年龄段演什么类型的电影。

深入表演

演员是否全身心投入表演中,演员是处在当下,还是活在当下,演员是在表演,还是在指示。想彻底演活一个角色,走路、说话、思考、生活方式都要和角色一致。不同于表面的模仿或者装模作样,全身心投入,能够展现角色和整个故事潜在的动机和动力。事实上,当我们在说某个人的表演很烂时,我们其实是说他或者她,表演过度、僵硬、造作浮夸,不够真实甚至缺乏最基本说服力。不管演员表演是以静制动,还是夸张戏剧化,衡量一个演员表演的好坏,应该看观众是否获得情感共鸣,演员的表演是帮助我们进入屏幕中,而不是让我们出戏。只有当演员和角色以更具深度,更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是,才能诞生娱乐性和启发性兼具的艺术创作。

第三章 艺术设计

通常情况下,影片人经常会使用“制作水准”这一个词来评价一部电影,那么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制作水准指的是一部电影的整体外观搭建,一个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是所需的充实感,材质感,细节感。哪怕影片的背景设在古老的过去,或者遥远的银河系,一部影片的制作水准,涉及包括摄影和音效在内的诸多环节,给人最深的还是影片的视觉设计。这其中包括影片的实体环境,从背景,布景,道具,到服装,发型,化妆。通常来说,导演会在制作开始时,就选好艺术指导,然后由艺术指导来领导一个制景师、艺术家、工匠组成的部门。艺术指导汇合发型师、化妆师、服装设计师密切合作,而他们又都要听从导演的智慧。最好的艺术设计是难以察觉,不着痕迹的,观众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不管是不着痕迹的真实感,还是直观明显的风格化,都是实用的美学手法,只要制作者目的明确,艺术设计与影评故事融为一体,那么就没有问题。

艺术设计对观众的心理影响

影片的物理空间,唤起了你哪些感觉?反映出了怎样的情绪?艺术设计,不只是搭建物理场景,还要传递重要的心理和情感信息。即便艺术指导在努力追求极致的写实和精准时。我们也不会忽略艺术设计的心理暗示作用。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可能注意不到,但电影的艺术设计一直在帮助我们感知和理解电影并在视觉,精神乃至浅议时尚影响我们。

多彩世界

片中的颜色,是浓艳华丽明显,还是朴素低调,几乎没有存在感?这些色彩是在帮助叙事,还是衬托?颜色可以决定一部电影,打造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和情感的世界,触发观众不自觉的反应。颜色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事实上,艺术指导在读完剧本后做的第一件事情通常就是确定电影的色调。大部分电影制作者,都会追求使用,能准确反映影片时代背景的颜色,但有些电影人会毫不吝啬的使用鲜艳甚至媚俗的颜色。你注意到电影的色彩时,问问你自己,这些颜色在这个场景或者整部影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帮助你在人群中找到主角,还是突出某个重要的行动,如果他吸引了你的注意,在象征,叙事,或者对眼睛的直接引导上发挥了作用,那么色彩设计就成功了。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了,和周围黑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眼前一亮。

角色世界

我们进入了哪个角色的世界?最好的艺术设计不仅能帮助观众理解主角的视角,还能进入主角的视角。艺术设计不仅能让观众了解角色,还能够传递主角不能传递的价值观需求和欲望。电影一定要尽量多给观众一点信息,用画面和信息淹没他们。如此一来,一部电影便可以重复欣赏,影迷每次重看都会有新的发现。

特写

演员看起来怎么样?他们的发型和化妆是否有助于角色塑造?一个演员的外形要能在角色真实性和观众期待之间保持精准的平衡,而通常情况下,观众期待都会占上风。不管一部电影的演员造型有多么亮眼,他都应该赋予故事,而不是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演员的服装

是演员穿着衣服,还是衣服穿着漂亮的演员?

服装不仅能体现一个角色的阶层地位,家庭背景,甚至宗教和性取向,还能传达隐秘的欲望和追求的形象。电影中的服装还能影响我们的品味和选择,引发全新的时尚潮流,如果一部电影的服装能够打入主流市场,那就意味着他超越的故事和角色勾起了观众对美好的自我的追求。不管是手工设计制作还是购买,优秀的电影服装,能够与整个艺术设计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影片的背景、时代、角色和情感,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在服装设计上也应该获得和主角同等关注。

视觉特效

最好的特效其实是那些你根本注意不到的特效。真正让人震撼的其实是把电脑特效与实景拍摄相结合,在当时可信的世界,这样的场景被摧毁时,效果才最为震撼人心。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工业产品,也是一种技术,而不断追求全新的制作手段也是电影的本质需求。

快感原则

电影的画面漂亮吗,这些漂亮的画面有意义吗。艺术设计最基本的作用,是给观众带来光影快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满足的视觉体验。在评价一部电影的艺术设计时,可信度、吸引力、细节度、原创性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但是,和其他的光影要素一样,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普通的背景和优秀的艺术设计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演员在静态背景下演戏,后者是在看的见,摸得着的世界中生活,这个世界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真实,是否能够让观众相信并彻底沉浸其中。

第四章 摄影

电影四画面的集合,他的每一针都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这些真在物理手段和人眼特性的共同作用下连接在一起,让我们看到连续性的时间和空间,摄影就是捕捉这些画面的艺术,他决定了画面的光影和情绪,影响观众的视觉和感受,一部电影的摄影涉及诸多选择,比如选择哪种胶片、镜头、路径、打光,相机要不要动,影片整体的色调应该鲜艳宝马还是柔和淡雅,应该选择彩色还是黑白。单是摄影就可以确定一部电影的气氛、时代、背景和角色心境。

以光为笔

你在银幕上能看清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对你来说灯光明亮还是暗,是自然还是夸张,灯光刺眼还是柔和,是为演员增色,还是暴露出他们身上的每一条皱纹和伤痕,一部电影要想成功首先关中要能看的见看得清。

机位的选择

摄影机放在哪里?他为什么在那里。相机的位置如何移动能增强某个场景的情感冲击力?如果摄影机在移动,他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灯光定下来后,接下来摄影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摄影机的位置以及相机是否该移动,什么时候移动。摄影机的位置选择,是一门微妙的艺术,无论是一个单独的场景还是影片整体服务,对观众都有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不管一部电影,使用技巧,都不能妨碍观众对故事和角色的关注,不能够仅仅为了炫技而忽略摄影最本质的存在。摄影机是我们进入银幕世界的通道,问题是电影制作者究竟是在用摄影机把我们拉进,或让我们与之保持距离,还是将我们拒之门外。

黄金比例

优秀的电影制作者很清楚如何安排演员在背景中的位置,构成最赏心悦目、最有意义的画面,基本上电影语法就是建立在三种镜头之上:远景、中景和特写。远景也叫全景,全景镜头视野非常广。如果全景镜头中有人,那么人物通常是处于次要位置,镜头中的自然环境或者人造环境才是主角,英文远景镜头能够传达很多关于时间与地点的信息,所以他们通常都是用来做定场镜头。中景镜头,展现的是角色如何移动,如何和其他人接触交流,用中景镜头拍摄时,摄影机是摆在演员数英尺之外,所以你可以看到角色腰部以上的画面。特写镜头就是将镜头放在距离人物面部数英尺的位置进行拍摄。

3D是否鸡肋

三D只是一种噱头,还是增加了视觉深度和维度?这种视觉深度和维度是否可以用更高超的艺术设计来实现。为了追求这种额外的维度,而牺牲视觉审美、细节和色彩是否值得?在线观看3D电影时观众应该问问自己,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是否必须是3D的?这种做法是否值得?对于影片中的每一个摄影选择,我们也应该发出同样的质疑。简而言之,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任何东西,放在那里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至少应该有目的。学会欣赏伟大的摄影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感,因为他能让观众感觉和电影制作者站在一起,享受运境中的纯粹艺术。但是,如果你在看一部电影时,看到里边比较奇特的摄影和炫技的运境,那就要问问你自己,这样的设计是自然流畅,还是用来掩盖老套的剧情和毫无想象力的场面调度,摄影师拍出的画面可以简单直白,也可以疯狂炫目,背后的设计可以是小心谨慎,甚至带有哲学意味,也可以仅仅为创造奇观而创造奇观。好的摄影能将观众带入银幕世界当中,我们如何看一部电影,归根结底取决于影片自己的样子。

第五章 剪辑

如果说剧本是一部电影的设计蓝图,表演和画面是砖石,那么剪辑就是水泥。最好的剪辑并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而是消失在电影中,成功的剪辑能让观众获得满意的观影体验,感觉整部电影浑然天成,从头至尾没有一点磕绊,没有别扭的转场,没有不合逻辑的剧情,也不会让人感到厌烦或者疑惑。

淡入效果

我从影片一开场就入戏了吗?这部电影是否将我带到了它的目的地?有经验的观众能在电影开场不久就判定这部电影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观众能否入戏是剪辑师的责任,从影片一开始,剪辑师就必须牢牢利用影片的背景、主角、情绪营造一种连贯性和前进性。在清晰明了的确定好影片的节奏、基调和连贯性后,剪辑师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要牢牢盯紧这几项要素。剪辑,需要对拍摄素材进行洗牌重组,直到影片的叙事实现平衡,符合我们的观影期待。

剪辑的清晰性

我知道角色在哪里,在干什么,动机是什么吗?影片的具体背景设定清晰吗?这部电影合乎情理吗?一部步清晰的电影,也就是说它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角色塑造鲜明,并且遵循自己的内在逻辑,能给观众信心,让我们可以放松观影,除非影片有意让我们感到紧张。但是,如果一部电影不够清晰,它就会引发令人难以置信的焦虑和不满。做到清晰流畅性之后,电影剪辑师的首要目标和关键任务就是确保观众能够全程保持清醒,在每一个故事的关键时刻都投入其中。出色的剪辑能保证剧情与角色的清晰性,还能保证象征意义。剪辑团队的责任,就是确保口味最刁钻的观众,也能够从电影片中获得情感共鸣,而不是放任制作者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让观众无法理解。

剪辑的节奏

我是跟着影片故事顺流而下,还是在里面动弹不得?影片的节奏是否如东风一样顺利,还是焦灼难懂。如果一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设定好自己的节奏,并且观众明白为什么会设定这样的节奏,那么即便是打得昏天地暗的动作冒险篇也能让观众看得非常舒服。为此,剪辑师要能敏锐的判断出观众什么时候需要喘口气,什么时候可以接受更多的刺激。

优秀的剪辑师会使每一个单独的场景,都有它自己的节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要恰到好处,让这个场景在影片中的存在意义,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电影会不会显胖

对于这个故事来说,这部电影的剪辑是否合适,电影本身会不会显得太松垮,太多余?真正的问题不是电影是不是变长了,而是电影是否让我们觉得太长,我们说一部电影太长指的是他重复,无聊,或是纯粹为了堆砌,习惯的加入一场又一场的爆炸和破坏戏。如果是一部好的电影,一部剪辑出色的电影,我们不会在乎他到底有多长,因为它的每一分钟,都不会让人觉得多余。

剪辑的情感冲击力

电影是让我笑了还是哭了,新生绝望还是充满希望,角色的情感是否符合他们的经历、行为和动机。电影的情感主线很重要,但是这条线一定要自然合理。

第六章 声音与音乐

声音剪辑师负责汇集、制作和整理观众在银幕上听到的一切声音,其中包括角色对白和音效。混音师则负责确定这些声音如何相互共存,以及如何与配乐共存,混音师可以通过调整不同声音的比例,来增强真实感和情感冲击力,提升观众对影片故事的理解。有的声音设计决不只是在电影拍摄完成后往里面塞音效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导演和相应团队在电影制作初期就进行频繁的交流,这样影片的声音元素才能和画面交融在一起,服务并提升故事。声音设计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将电影的声音弄响,而是应该让观众觉得这样做有特色,有原因,并且多样化,不管是在音量还是在叙事和情感效果上,都应该这样。

不知所云

应该听到的声音,你都听的到吗?影片的音效是否盖过了对白?这样的音效是增强了观影体验还是破坏了观影体验?在声音设计的帮助下,观众可以自行在脑中将看似没有关系,或者衔接比较生硬的两个场景连接到一起。一部电影的声音是怎样的,完全取决于这部电影想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以及导演是想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角色身上还是引到其它方面。

循声定位

银幕上的声音把你带到了哪里?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艺术设计和摄影来建立故事背景,也可以通过声音来打造一个特殊的音响空间,传递地理、历史、或者心理信息。

以声动情

银幕上的声音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屏幕上的声音在引导和影响我们的情绪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如其人

你听到了声音是否有视角?我们在电影中能听到什么取决于电影中的听者是谁,声音设计再小再乱,也应该保持一个特定的视角,而这个视角通常都是主角的视角。影片中的声音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声音,但是他能够凸显角色的主观体验。声音还是噪音

影片的声音让你觉得疲劳还是享受。声音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银幕上的幻想世界,也可以把我们拒之门外。在评价声音时,最重要的是关注它在追求更强烈的代入感和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是否牺牲了叙事和角色的发展,以及情感这些核心价值。如果一部电影的声音很乱很杂,那么还不如没有声音!

音乐之声

看完电影之后,你是否会哼起电影里的歌?理想情况下,电影中的音乐应该只是重复或者强调已经通过视觉画面和角色对白传达出来的故事元素和情感。但是声音应该有所添加,不是模仿或者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声音应该在不知不觉中赋予电影更多的意义,让故事更有深度。最重要的一点,音乐的使用必须有节制,要让观众自己和作品产生情感关系,而不是不断用音乐强行刺激观众。好的电影配乐,应该陪着观众看电影而不是帮助观众看电影,它应该适合和电影揉在一起,烘培成一整块蛋糕,而不是像一大团奶油,胡乱涂抹在蛋糕上。

对音乐的正确使用与核对音效对白的正确使用是一样的,而且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一致,要么提供一个贯穿全片的主题,增强电影的整体性,传递出角色不能立刻表达的情绪。但是,不同于电影的其他任何元素,一部电影的配乐是可以作为独立的美学产品存在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而不需要相应的影像画面服务。虽然电影音乐能够达到这种艺术高度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这并不是强制性要求。作曲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创作能够脱离电影而存在的音乐,而是服务和支持银屏上徐徐展开的故事,电影音乐应该像一个有情有义的朋友,竭尽全力帮助叙事,不能在不合适宜的时候喧宾夺主,也不能长时间赖着不走。

连贯性

音乐是否帮助串起了整部电影?一部电影的配乐和声音设计都能够有效的帮助叙事。反复出现的旋律和母题(一部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元素,比如一部爱国电影中的国旗或者国歌)能唤起角色的回忆,或者让我们记起重要情节点,而不需要通过对白或者笨拙的阐释才能想起来。

灵魂音乐

影片的音乐是否有视角?电影配乐的一大作用,用著名作家伯恩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让你钻进角色的身体里,特别是当角色性格沉默或者遇到情感危机,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时候,配乐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和音效一样,音乐也能够帮助确立一部电影的视角。

情绪音乐

影片音乐给了你什么感觉?如果一部电影真的能在开场几分钟让观众知道如何欣赏他所讲的故事的话,那么这段时间响起的音乐能为观众提供最好的引导。所有的电影作曲家都要懂得情感操纵,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是感到身心疲惫,头昏脑胀,还是有了一次充实快乐的体验,感到身心舒畅,能够在回家的路上哼起影片中的配乐,最重要的是电影音乐要能帮助构筑一个完整的电影音响世界,发挥和对白音效同等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导演

一部电影导演的好不好,观众一看就知道。如果一部电影画面漂亮,音效出彩,表演真实可信,能让观众获得满足感,那这部电影就算导的好,倘若他还能改变我们,那就堪称伟大了。制片人和导演,他们要负责酝酿发起一个电影项目,并且直到电影制作完为止。制片人的参与非常重要,他们不仅能在创作上提供帮助,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负责拉投资。

导演功力

导演是否展示了对电影的把控能力?影片给人感觉是否富有野心和想法,而不是单纯纪录演员的表演?经验丰富的编剧和剪辑能够奠定一部影片的设定、节奏、规则。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导演将这些规则从头贯彻到尾,明确影片故事的主旨,让大家知道故事要往哪里发展,如何发展。

在率领团队的过程中,导演必须展现出自信,而且这份自信必须一直延续到银幕上,这样才能说服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世界。真正有功力的导演,能让观众感觉到,不管他们在银幕上搭建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都想呆在里面不出来,不管他们开启的是一段怎样的旅程,都想和他们一起并肩上路。

电影视角

我们身处谁的世界,又是通过谁的眼睛看世界?影片的视角在变化,还是始终如一?导演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展现清楚电影的视角,是谁在银幕世界中引领观众,我们是透过谁的眼睛和情感来看待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悲观离合、失败与成功。通常来说,这个任务在剧本阶段就应该完成,但是导演还是要负责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明确这个视角,确保从剧本到片厂,全程视角一致。比如说格林格拉斯的作品《谍影重重》,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他喜欢让摄影机紧紧跟随拍摄对象,而不是让摄像机远远旁观。

私人电

一部电影是新奇大胆,与众不同,还是随便找个人都能拍出这种味道?一部电影拍的好,观众感觉到制作者如何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对他进行精雕细琢,相反,一部电影拍的差,观众只会觉得乏味,平庸,毫无情感共鸣。一部影片的设计是简约还是华丽,导演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影响观众的感知与期待,通过艺术设计,在场景中对演员的调度和编排,镜头的运动,言之有物的剪辑和声音提示,引导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眼睛。

补充:

纪录片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纪录片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制作都应该遵循我们对其他类型电影提出了标准,故事必须引人入胜,连贯通畅,构图和摄影要讲究,声音设计应该清晰明了,能烘托影片要传递的情感。和纯粹虚构的电影不一样,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片内容是否达到了他们所宣传的真实性,是否能让观众感到其公正准确,是否欢迎了真实事件,而不是进行过多的艺术加工。

如果我们发现电影制作者省略了某些关键事件,或者对某个角色的描绘不够公正或者准确,我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如果这些疑虑在观影过程中频频出现,那么观众就会对影片从头到尾抱有怀疑态度。艺术不是事实,但是艺术能够传递事实。

能坚持看到结束的小伙伴也是真爱电影了,有问题的可以私信我哦,一定知无不言。

更多电影知识,及时获得成长,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abin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