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的电影

泛旅传媒 2023-08-08 02:11 编辑:admin 147阅读

《喜宴》!

这是我在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最喜欢的电影,也是李安所有电影中最戳我的一部,同时也是我心里的十佳亚洲电影之一

除开我自己的个人原因,这部电影本身的质量与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内核,也是可以戳中很多人的,无论是什么性别,还是什么性向。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以至于我每想起它一次,就会想着去写一次有关于《喜宴》的评论,但是每次又不知道怎么去开头,怎么去评——因为能评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很多地方都是极其优秀的,无论是色彩,光线,美术,调度,表演等等,都甚至影响了我之后的创作。这次也只能算是浅评一二,肯定也说不尽我对这部电影的感情。

《推手》和《饮食男女》也是极其优秀的两部电影,结合着《喜宴》,三部电影宛如三幅画卷徐徐展开,李安恰似儒雅的文人,精通传统文化,但是也了解海外华人的各种处境以及问题。

《喜宴》最戳我的是两个地方:

第一,是伟同对母亲说实话的时候那一段,其中有这么几句台词:

“我是同性恋,赛门是我的爱人。同性恋的人,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

一句话,直接道出了同性恋在社会下的寻爱处境,结合剧情,足够让许多非同性恋者也能感受,理解,甚至动容。

这一段戏中,儿子说出话的犹豫,来回的踱步,是李安对于演员心理活动外化到演员调度的充分展现,赵文瑄的语气和神态也拿捏的相当好。

第二,是整部电影中归亚蕾饰演一个中国传统母亲的表演,在这个满是精华的电影中,也可以显得尤为突出。

归亚蕾一直饰演的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母亲,从下飞机见到薇薇以后,就开始询问家里的相关事情。结婚办不了婚礼的时候也是首先哭的,她想到的是婚礼喜酒的仪式感。

在知道自己儿子的性取向之后,母亲先是表现震惊,随后她仍是在认为同性恋可能是一种“病症”,之后可能会好转,可能看到孩子就不是同性恋了。这几句台词将归亚蕾饰演的母亲角色往更加传统的地方上想,但是同时作为观众我们也是可以非常理解这种想法的,因为这一辈的传统思想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就是郎雄饰演的父亲所说的“延续上一辈的香火。”

而归亚蕾饰演的母亲最令人动容的时候,就是她在翻伟同小时候的相册时,说的那一番话,真的表现出了她作为母亲的心思: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她并没有激烈的反对这个性取向,而是独自伤心,然后开始在心里允许这个事情,并且开始问起了赛门的家庭情况。

整部电影中,归亚蕾的这个母亲角色并没有多大的功能作用,反倒一直是一个跟着剧情走的人物,她的心情随着丈夫,随着儿子,随着“儿媳妇”发生着变化,唯一一次去阻止薇薇堕胎也并未成功。

但就是这样一个平淡简单的角色,却展现出了很多人面对对于自己的儿女是同性恋的态度。说实话,这个角色并不好演,要么毫无表现力,要么用力过猛,但是归亚蕾却能演的如此自然,情感变化如此柔和,这必须要非常精湛的演技才能做到。


虽然上面两个点是最戳我的,但是其实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让我特别动容,动容的想流泪。虽然这部电影算是李安初期的电影,看得出来很多地方设计感浓厚,并不像现在如此稳扎稳打。可抛去主观想法,我依然感觉这部电影仍是一部质量非常上乘的作品。

而这个上乘,主要是剧本的上乘,剧本的功力过于强大,以至于整部电影不需要关注其他的拍摄技法也可以发现这部充满闪光点的作品。

不过,这部电影的技法也是很出彩的,比如色彩方面,简单提一下即可。

整部电影大量采用了红蓝配色的手法,在开篇伟同和赛门相处的时间里,都有蓝色的出现,象征着一种忧虑,一种畸形的不被社会认可的阴暗。

而薇薇出场的时候,则是以“激情”的感受为主。用强光照明,通过拍摄汗水,加上一些特写镜头来展现薇薇对于伟同的喜欢与热情。

而之后,薇薇也主要是以红色的衣服示人,表示一种热情,激情。但是这种喜庆的颜色却在剧情下显得有些怪诞。


那接下来就好好的说一下整部电影的文本:

东西碰撞与绝妙的契科夫之枪

文本绝对是李安早期电影中最值得关注的元素,尤其是“家庭三部曲”,这三部电影的文本亮点要远超过其他电影元素太多。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确实是李安剧本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是如何去表达这个东西方冲突,却是李安超过所有人的点。

其实这部电影,与其说东西方文化碰撞,我更愿意说这部电影是站在一种更多元更包容的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当然,审视也代表着有好有坏。

整部电影的发展动机其实就是一个字——“孝”,而孝则是整部电影中伟同做事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一个字。

正是因为孝,所以伟同不能伤害自己的父亲已经病弱的身体,不愿告诉父母真相;也正是因为孝,才找了薇薇进行假结婚;正是因为孝,才引出了后面许多的事情,来进一步的展现中国的传统。

结婚要拿着彩礼钱,结婚要举行盛大又繁杂的仪式,不办就是不孝!仪式的时候要不停的敬酒,还有婚闹,还要闹洞房。

李安那句惊世骇俗的“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也在这个仪式上。整个婚礼变得很怪诞,当镜头给向中国人的时候,永远是集体性的。但是当镜头给外国人的时候,又是中近景,表现出西方对于东方的格格不入。同时,李安也从这句话中批判了这种传统却滑稽的婚闹场面。

但是除此之外,对于传统思想的态度,李安则是与之碰撞但是仍保持宽容理解的,就好比归亚蕾所饰演的母亲,认为女人的生活应该围绕着丈夫和儿子,但是这句台词所面对的,却是薇薇这个新时代女性,则让这句话变的没有咄咄逼人,而是有一种面对现实无奈的反抗,可怜又无可奈何。

想到一开始母亲开心的把旗袍送给薇薇,然后收到薇薇返还的时候痛哭流涕的样子,这个时候观众应该最能理解东方传统思想在新一代思想下的瓦解吧

不过说到整部电影的题眼,那就不得不说郎雄饰演的父亲这个角色。

但是在说之前,先说一个概念,就是“契科夫之枪”

契科夫之枪,也就是契科夫法则,大概意思就是假设故事的开头出现了关于某把枪的描述,那么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这把枪很有可能会迎来“开枪”的时刻。
即:故事中出现过的素材,必然有其作用和价值。

那对应着这部电影的文本,这个契科夫之枪,也就是那个一直没有露面的老张了。

老张这个角色其实完全没有任何的重要性——前提是父亲不是同性恋的情况下

伟同,薇薇,管家赛门

高父,高母,管家老张

这在不同关系间也形成了一个互文。

所以从剧作技巧的这一方面来看,可以基本推断出父亲也是一个同性恋。

那么由此角度想,其实整部电影中,父亲的台词以及父亲的所作所为便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在影片快结尾的时候,父亲和赛门的一段对话中,赛门问父亲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看,我听,我了解。”

父亲也曾说,为了逃婚而去部队当兵,回来结婚,是为了延续香火。

所以,在上一代中,很可能父亲也和伟同一样,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但是父亲当时的反抗没有用,最后选择了妥协。

但是伟同,则在新一代中,选择了一个更好的结局。

父亲是同性恋的这个设计,让同性恋这个词,不仅仅处于新时代的话语空间中,更是让这个词追溯到上一代,表现出同性恋在长河中,一直被压迫挤压的性别身份生存空间。

而老张的这一个契科夫之枪,此枪一开,也让整个影片的主题升华。


其实这个剧本还有个很成功的地方,就是这个文本内容宏观来看,也算是比较简单的一个故事文本,但是其中仍是加入了很多有意思的桥段,让整部电影的前半段还是在轻松中度过,这也是让这部电影耐看,好看的原因之一。

李安此次并没有用什么花哨的运镜,大部分都是固定镜头,从而也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沉稳。也有了大量中近景去描绘对话,细腻的抓住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这部电影,已然是将近三十年前的电影了,但是放到今天看,依然适用着我们这一辈的性少数群体和上一辈的传统思想,这是一部多么前卫的电影啊。

之前看到了一条评论,用它来结尾吧,其实这句话很适合现在中国许多性少数年轻人的内心声音:“该怎么告诉这世上唯一对你抱有期许的那两个人,自己永远成为不了他们期许的那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