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被看成是一种抽象化的載体,其传承了不同神圣且古老的精神,就像《面具之下》所说:未来世界不戴面具的人才是异类,比如新冠病毒流行期间,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黄金为四目的是何等尊贵的面具呢?
鲁迅《二心集·“友邦惊诧”论》:“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但撕面具时一定别忘了把黄金留下,比如双方交战时喜欢戴着副面具作战的大将狄青作战时为何总是喜欢戴着一幅铜面具呢?《宋史·狄青传》:“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北宋时期名将狄青出身寒门。北宋(960年—1127年),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祐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后来范中淹教他读书兵法有了一定文化后他升迁至枢密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后又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枢密使。
民间也曾有故事《狄青遇花妖》讲述狄青出征西夏前,包拯到狄府看望狄青的故事,狄青命梅芳华盛装出见,梅芳华是狄青曾经救过一个想轻生的绝色美女,梅芳华面有难色,不肯出来见包拯,狄青催促几次,梅芳华就是闭门不出。酒宴过后,包拯要离去,梅芳华依然未出席,狄青惭愧,亲自去召她来见,梅芳华不肯出来。狄青大怒道:“你为什么就是不肯见包拯包大人呢?”只见梅芳华忽然把身体隐藏进墙壁中说:“邪不能胜正,伪不能乱真,我不是人类,乃是梅花成精化作人形。我知道包拯为人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神人敬佩,我怎么敢见他?难道你没听过武三思爱妾也不敢见狄仁杰的典故吗?由此可见妖怪真正怕的是正气凛然!狄大人带铜面具屡战屡胜想必敌军也怕被铜面具看见魂飞魄散,
但也有可能铜面具上有特殊物质,比如三星堆古文化的代表艺术品青铜纵目面具,又称千里眼顺风耳的面具,鹰钩鼻,鼻翼呈旋涡状,大兽耳向两侧展开,阔口眼描黑色,舌尖外露,口缝深长,下颌略向前伸,方颐,倒八字形刀眉,在额正中及耳前上下各有一錾凿形成的方孔,眼睛的构造十分夸张,眼球呈圆筒状向前突出约16厘米,眉、耳、眼采用嵌铸法铸造,,圆筒状向前突出的部位,是不是一个能放置化学反应物质的容器或是声波装置呢?
例如声波驱蚊器就是通过频率以达到驱赶蚊子的一种机器。驱蚊软件也是模拟发出蝙蝠的超声波,蚊子能够识别并躲避这种类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当声音在空气传播是纵波,而通过金属等介质传播,则是横波,是上下振动,速度较快。声波的传播实质上是在介质中能量的传递。所以也许青铜面具是有特殊功用的。
又如三星堆古文化的代表艺术品千里眼顺风耳,又称青铜纵目面具。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千里眼,顺风耳”,硕大的耳朵,中国俗称顺风耳,突兀的大眼睛,中国俗称千里眼,耳眼采用嵌铸法铸造。方颐,倒八字,双眼竟成圆柱体形状,凸出于眼眶以外约16厘米,眼睛的构造十分夸张。鹰钩鼻,鼻翼呈旋涡状,阔口,口缝深长,舌尖外露,下颌略向前伸。大兽耳向两侧展开。在额正中及耳前上下各有一錾凿形成的方孔。眉、眼描黑色,口缝涂有。不得不让人们怀疑这是几千年前外星人造访地球留下的证据。
而在古希腊时期戏剧表演就已经开始使用面具,2003年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所发现拥有5000年历史的苏美尔面具(Sumerian mask)就被认为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面具。后来因为观众想看演员个人的演技表演,戏剧面具从而衰落,十九世纪面具又被欧洲前卫艺术家重新使用。如歌剧魅影里的角色使用的面具。现在高科技时代又有了克隆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当然科技并不应该是用于只是伪装作用的面具,
礼仪面罩也相继出现在世界各地,它们往往有著许多特点,并且以极鲜明的形式发展。当时所有的强盗都戴着面具。所有客人都戴假面具参加舞会。在中国往往用脸谱代替实体面具,而日本面具属于相当古老的传统,至今成为高度精密和程式化的戏剧传统。有些戏剧如能剧的主角必须戴面具。另一剧种狂言也会视角色不同而使用面具。能剧或狂言使用的面具称为面(omote),将戴面具的行为称为装或挂。面具以木材雕刻后上色,不少面具作为美术品也获得极高评价。能剧主角大部分戴面具的表演中,演员变身为神祇或鬼等角色时戴上面具。
目前随角色、性别、年龄等不同,已经类型化的面具高达数十种,应用于不同剧目及演出方式,如狐狸面具,也可简称为“狐面(きつねめん)”,常出现在能剧与狂言以及供奉神明时表演的歌舞神乐,狐狸在日本被视为稻荷神使而稻荷神又主司丰产,所以狐狸会在神使降临或人们祈求五谷丰收的祭舞中登场。黑色狐狸面具以及红、蓝花纹的表现有何寓意呢?狂言基本上是以素颜表演,面具种类比能剧少。大多是以滑稽手法描绘日常琐事,因此狂言面具多为老人、神、鬼、动物等,脸部特征极度夸张,让观众失笑或感到亲切。
日本动漫中那些关于面具的秘密据传在平安时代末期、鸟羽上皇院政期间出现,从江户时代开始,玉藻前,酒豚童以及大天狗并称日本三大妖怪,其多在歌舞伎以及小说、漫画、杂志、文库中作为极恶的形象登场,虚构的查拉克特(Fiktiver Charakter)玉藻前(Tamamo no MaeFuchsfrau Kuzunoha),是日本传说中由白面金毛九尾狐变化而成的绝世美女,由于其才识广博又绝世美艳,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美女以及日本第一才女。被钦点入宫,成为鸟羽上皇的女官,她貌美如花、温润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很快就得到赐名玉藻前。
由于其美貌和博识深得鸟羽上皇的宠爱,成为宫中最受宠的妃子,时光流逝,玉藻前凭着上皇的恩赏,权势越来越大。但不久之后,上皇突得重病卧床不起,皇室的御医却无法查明病因,后由阴阳师安倍泰成判明是玉藻前作怪,这位宠妃根本不是什么美女,而是一只白面金毛九尾狐,在阴阳法诀前玉藻前暴露出白面金毛九尾狐的本体、从宫中逃出不知去向。葛饰北斋‘三国妖狐伝 第一斑足王ごてんのだん’ 成为南天竺的华阳夫人的白面金毛九尾狐失败灭国而逃走,九尾狐为恶兽的观念流传于民间,传说九尾狐会化身各种人物以媚惑欺骗,因此狐狸便成了狡猾的代名词。现在的栃木县周边陆续传来人畜丢失的消息,鸟羽上皇在栃木县领主须藤権守贞信的请求下,命令编成讨伐军,任命三浦介义明,千叶介常胤和上总介广常为将军,阴阳师安倍泰成为军师,派遣八万军士出征。
讨伐军即受到由变化成白面金毛九尾狐的玉藻前攻击,由于其强大的妖术而使讨伐军损失惨重,败下阵来。三浦介和上总介命令军士们练习日本的一种弓术技巧如追物骑练习,再次出击。这一次的对策非常成功,讨伐军对玉藻前展开追击。玉藻前在贞信的梦中化身为他的娘亲的样子,请求其放过自己,贞信却由此猜出其已到了强弩之末,因此全力最后攻击。最后三浦介的两支箭横贯其腹部,上总介则用长刀斩其首,玉藻前就此气绝。
但玉藻前死后,其尸变化为巨大的毒石,散发出的毒气杀死了附近的动物,村人后来称之为“杀生石”。其石在鸟羽上皇死后还一直存在,周围的村民对其充满了恐惧。期间多次请高僧为其镇魂,但都为其毒气所害。直到南北朝时代会津元现寺的第一代主持玄翁和尚才将杀生石成功破坏,而被破坏的杀生石飞散到日本各地。
历史学家认为玉藻前的真正原型可能是为鸟羽上皇所宠爱的皇后藤原得,生有叡子内亲王、八条院、近卫天皇、高松院一子三女,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上帝位而出谋划策,
设计让中宫待贤门院(藤原璋子)失宠,让崇德上皇和藤原忠实以及赖长父子对立,并引起了保元之乱,更是树立了武家政权先例,其中还有诸多比如美福门院实际摄政或皇位继承由她决定的说法,中国商代,民间也有九尾狐苏妲己的故事,但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均找不到对妲己的任何记载,苏妲己己姓,字妲,而商代女权远较周朝与汉朝为高,根据《国语》、《史记》等史书的记载,
妲己是有苏氏诸侯的女儿,在帝辛征伐有苏氏后,周人称帝辛为纣王、商纣王、殷纣王,是“大邑商”最后一代的君主,有苏氏把苏妲己嫁给帝辛为妃并深得帝辛喜爱,帝辛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晉語一. 國語: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明朝作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牛魔王的情妇就是一只狐狸精叫玉面狐狸,一说狐狸要幻化成人形需要作法,《酉阳杂俎》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民间百姓供奉的“五大仙”又叫“五显财神”,分别指: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朝野佥载》说 :“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一说“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石破北方而启生。”
又如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相貌柔和,内心豪壮,声音容貌都很美,白皙如同女子,擅长武艺,自认为不足以震慑敌人,于是刻木做成假面具,带着面具(Lanling and Mask )上阵迎敌。高长恭名肃,一名孝瓘,字长恭,以字行,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生母不详,史书对于兰陵王生母并无记载,虽然北齐皇族高家是鲜卑化的汉人,但不乏各民族通婚,从而出现英俊混血儿的可能性,兰陵王因长相俊美勇猛绝伦,智力超常,但由于不是嫡子正统,受封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
他性格勇武而貌美似女人,他觉得自己相貌不能够威慑敌人,于是雕刻了木制的假面,打仗时就戴上后来经常戴着面具来对付敌人,曾经在金墉城下攻打北周的军队,勇冠三军,北齐人都称颂他的勇壮,并为此创作了舞蹈来效仿他指挥击刺的姿态,称作《兰陵王入阵曲》。 这也是古代乐舞《大面》的由来。
在邙山之战时,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由此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
面具除了有戏剧用途、伪装的功能还有医疗用途,比如黑死病席卷欧洲的年代,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传染,头顶戴著厚厚的黑帽,戴上巨鸟嘴般的面具,手著白手套,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持一木棍,用来掀开黑死病患的被单或衣物,他们深深地相信这样的装备可以保护自己免于黑死病的感染。他们被称为勾嘴大夫或鸟嘴医生(Doctor Schnabel)。
鸟嘴面具常为银制,中空部位塞入药草用以过滤空气。久而久之,银制长鸟嘴面具就变成医师的象征。现在意大利威尼斯嘉年华会,人们也会佩戴鸟嘴面具,头带圆盘帽、黑色全罩斗蓬、蕾丝颈围、白手套、手持短木棒,成为威尼斯嘉年华代表装扮。起源于巫卜进行宗教仪式时的面具,或者是图腾神像,以及馬頭面具(McPhee)以萬聖節服裝的形式出售,並称其以帶人造鬃毛的逼真棕色乳膠制成。麦克菲表明:“一位戴著馬頭面具的人能让人们感到不安”。
第三世纪撒伯流在罗马教导形态论的这种学说,撒伯流厌恶三位一体神学,他认为,上帝拥有三种不同的外貌,或是面具(古希腊语:πρόσωπα,prosopa,拉丁语:personae),在不同状况下出现,被人所认识。“圣父戴上面具,化身为耶稣”,故称“圣父化身说、圣父面具说或面具一神论”,当时大多数基督徒赞成撒伯流的一位神论的观点,撒伯流在美索不达亚和罗马都有大批信徒,神格惟一论又称上帝一体论、唯一神论、单一神论(Monarchianism),是一种早期基督教神学的主张,强调上帝是唯一的。
在三位一体神学确立后,这派神学被定位为“异端”。神格唯一论的字根,由“独一”(mono)与“统治”(arch)所组成,此派认为,上帝是独有、唯一的。最早提出这个名词并加以批判的神学家是铁徒良。铁徒良将义子论与形态论都归类在神格惟一论中。戴上面具完全是出于很简单的想法表达我们最简单的态度,复杂的生活,现实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没有了面具还怎么生活呢?面具人是无所畏惧的,当善良的人撕下面具的时候,你连跪下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