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光摄影下拍摄是提高iso还是放在后期再提高?这个问题对于不摄影人来说都有困惑,不知道如何来科学处理感光度(ISO)的设置和应用。
殊不知,在构图、用光思路确立之后,感光度的高低对于画面的鲜亮、明快、艳丽以及锐度影响甚大,是决定一幅作品是否成功和是否养眼的重要环节。
关于感光度的使用,总的原则是——“能低则低”和“能前则前”。
第一、感光度,顾名思义,就是相机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的数值大意味着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高,数值小意味着敏感程度低。自然而然,光线充足时不需要相机敏感程度高;光线不足是就得要求相机的敏感程度高。这就出现了一种怪像,敏感程度低了,画质就非常好;而敏感程度高了,就带来了画质的严重下降。就是实现了“快马没好步、慢工出细活”的结果。具体高深的数学、物理原理我们不必去深究,只要知道这个结果就OK了。所以,我们强调“能低则低”。
第二、感光度用高了,确实能够完成低光线条件下的拍摄。但是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显画质下降、噪点增多,减少了画面的美感度,这是我们尽量不希望看到的。现在的后期技术高度发达,低画质、多噪点确实可以在后期制作、修正过程中“拉回”、“补救”一部分,但是,后期毕竟是后期,补救毕竟只是补救,先天不足的问题不可能在后期全部解决、完美去除,所以我们强调“能前则前”。
我们日常拍摄时,如果光线条件足够好,对于感光度高低的困惑基本不存在;到了光线条件不够好和严重弱光条件的时候,就很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讲究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在光线较弱光条件下,在保证了光圈的足够小、速度足够快的前提下(以我们的拍摄、创作需要为前提),尽量降低感光度的数值。有少数人,以为自己手中的相机具备很好的性能,就是所谓“高速”和“高感”,有意无意的在容忍有较低的感光度的时候,反而拼命来用高速度和小光圈拍摄,不惜以牺牲高画质为代价来体现他相机的高速优势和高感优势,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所以不需要以“炫耀高速度”和“炫耀高感”来赢得同伴的羡慕,不值得也没有实用价值。
第二、在光线条件实在不好的场景下可以提高感光度。其他如光圈已经足够大、速度已经足够慢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拍摄,不得已而为之,运用较高甚至很高的感光度拍摄也是很切实际的办法,要知道,拍成了总比拍不成要强,低画质总比拍“糊”了要强,这才是“靠谱”的思路和做法。
第三、弱光条件下的拍摄,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来尽量降低感光度的数值。比如,用上三脚架和快门线实施曝光,增加稳定度、降低感光度;比如,在稳定机位的前提下加大曝光时间来替换高的感光度;比如,采用增加照明灯、使用闪光灯、反光板和补光灯等手段,来降低感光度,等等。
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请为我的回答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