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华人回国养老最新政策?

泛旅传媒 2023-01-09 09:55 编辑:admin 116阅读

一、外籍华人回国养老最新政策?

可通过与中国国籍直系关系人办理长期居留。签证有效期为:1年至5年不等。家庭团聚签证,来中国探望中国公民的家庭成员,以及因寄养等原因申请入境居留的人员。家庭成员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子女的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配偶的父母和具有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家庭成员(配偶、父母、子女、子女的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配偶的父母。

另外还可以:申请投靠类中国永久居留此类签证多用于亲属投靠申请,有效期最长为5年,是发给赴中国入境永久居留的人员的。申请人需事先获得公安部签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确认表》。

申请条件: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外国人,可以申请办理亲属投靠人员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1. 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的,直系亲属指父母(配偶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已满18周岁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已满18周岁的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2. 年满60周岁的;3. 在中国连续居留满5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9个月;4. 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二、在新华社当一名驻外记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既能够看世界,体味异域风情,有又有人给你发工资,多么美妙的一种工作。所以,正式开始在通讯社的工作之后,我也没有放弃外语的学习,在采访中经常做一些涉外的新闻,有时也写一些英文的稿件,也经常去看《中国日报》和新华网英文版的英语文章,学会了做国际新闻和涉外新闻的一些基本套路。

在海外设立分社/记者站的成本一般比较高,涉及购买、租赁物业等,有些国内媒体为了降低成本,会招募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留学生、华人华侨担任特邀撰稿人/特邀记者。这批记者既有可能以写作为生,也有可能只是兼职写作,在业余时间为国内媒体供稿。

驻英时政记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报道英国的大政方针、政治事件、议会辩论、政党动态、中英关系、英国与其他西方大国的关系、各大国驻伦敦大使馆的重要活动。同时,也兼顾在英国发生的文化和社会新闻。

一边工作一边深入看世界,把报道和探究世界真相,做成一种事业,也许只有驻外记者这个职业能够帮你真正实现这样的生活。

在对当地居民和难民的采访中,需要提前了解一些非危险地区的路线,才能前往采访;而很多战地现场报道,则需要出现在危险第一线。

三、中国现在著名的记者有哪些

1,穆青。

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2,陈柏生。

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

3,彭迪。

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江西萍乡人。1920年10月14日生。1944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4,纪希晨。

原名松晓,河南伊川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5,闾丘露薇。

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 (杞县籍当代著名新闻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柏生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彭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希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闾丘露薇

上面是人名,连接是个人简介:

中国著名记者(邵飘萍)

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

水均益

当代著名记者李庄

白岩松

柴璐

徐铸成

吕岩松

鞠健夫

郭超人

田流

唐师曾

四、请高人帮我讲解华人受到西方国家歧视的几个历史原因?

其实绝大部分的历史原因还是出现在近代的。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在大部分西方人眼中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很多西方的大思想家都很向往中国的社会(当然,那时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历史上中国的商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风靡欧洲,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但是随着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原始资本的不断累计,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飞速发展,而中国清政府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导致中国由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一下被人家狠狠甩在后面。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始。从这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就没有以前那么崇高了,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中国人)野蛮落后。

紧接着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接连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试想,一个殖民地出来的人,别人会对你有多少好的态度呢?

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你看中国历史上,除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以外,其它的朝代很少有主动去大规模侵略别国的,就算别过来侵略了,最多也就是打回去算了,从不给人教训,这就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好欺负,而到清朝后建国前,中国也确实被欺负的死死的・・

再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中国选择了!举个例子,同样是崛起,为什么印度就没那么多麻烦而中国就有呢?还是社会形态的问题嘛!再有就是少部分在外华人的一些平时的行为或某些方面给国家丢人了・・・一些外国人也一点带面了・・・・・・

直接点: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因为我国从近代开始经济落后!

歧视?不见得,不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