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比网红口水歌高级呢?

泛旅传媒 2023-09-09 15:11 编辑:admin 298阅读

我个人认为古典音乐与网红口水歌最大的区别就是:欣赏古典音乐有一定的“门槛”,需要听众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高共情能力等等等等,与此同时,听古典音乐时、需要听众“动脑子”。而网红口水歌,对听众没有要求,并且一味地“讨好”听众,不需要听众去主动思考。

仅从音乐本身出发,很多网红口水歌能引起人们共鸣是由于它的歌词、以及演唱者的声音扣人心弦;口水歌的旋律本身并不一定打动人心,不信可以试试听几首口水歌的伴奏,口水歌无人声伴奏听起来会非常单一、枯燥、干瘪。

而古典音乐却恰恰相反,很多人误以为古典音乐就是纯音乐,其实不是的;很多古典音乐也是有歌词配套的,但是抹去歌词,古典音乐依旧能引起人的高度共鸣。

说说几个比较入门的古典音乐以及其特点。

一、音乐的叙事性

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里的《天鹅》,叙事性很强、很有画面感。当你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会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水面上缓缓游过的天鹅。(谁听谁知道!)

https://www.zhihu.com/video/1640205980855255040

但是口水歌的旋律会有这样强的叙事性吗?会让你听的时候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吗?这很难说吧。就比如那首“著名”的《白月光与朱砂痣》你光听它的旋律能听出什么?

二、音乐的同理心

有人说文字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我十分认同这句话。

有时候一篇文章可能要做大量地铺垫,着墨大篇幅的描写,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当然也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是哈)。但古典音乐不是,可能是作曲家简短的一段旋律就能让听众感同身受。

比如下面这段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演奏者是杰奎琳.杜普蕾),他描写了战后英国的萧条、落败、满目疮痍,也是作者的精神支柱埃尔加的妻子死后,作曲家心态的一整个绝望。只截取了一部分,但我相信很多人能从这短短的一分多钟里听到埃尔加的痛心与悲怆。

https://www.zhihu.com/video/1640208065524998144

同样的问题,抹去做作的歌词、以及演唱者刻意的烟嗓,仅从《白月光与朱砂痣》的旋律里,能听出作者的什么感情?开心还是难过?兴奋还是消沉?很抱歉,我没有听出来,因为它的旋律真的不怎么样。

三、音乐的“联觉”

之前很喜欢巴赫的《G大调大提琴无伴奏序曲》后面看马友友老师的一个视频,他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爱巴赫大无,为什么很多人拿巴赫大无去做电影背景音乐等等:因为巴赫大无是宇宙的声音,它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它可以是秋天落叶落下的声音,它也是植物冲破土,生长的声音。(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哈,具体我不记得了)

巴赫大无确实有这样一种魅力,我个人认为它代表了世间万物蓬勃发展的声音,它是积极的、美好的、向上的。而且!我一听到巴赫大无就会想起蒙德里安的画作,我觉得巴赫大无和蒙德里安的方块画让我产生了联觉。它们都是有规律的、但又是无序的巴赫大无的一组组旋律组成了宇宙的万事万物,而蒙德里安画里的方块同样也是宇宙一个一个的组成部分。



四、主题不同

古典音乐的很多主题都很宽很有深度,比如刚才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它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同样的作者埃尔加也写出了《爱的礼赞》这样温暖的音乐;再比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它讲一个逗人笑的小丑,演出完后的落寞,描述底层人的生活;包括问题里的贝多芬,他能写出《致爱丽丝》,也能写出《英雄交响曲》,很显然很多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阅历造就了他们的音乐主题更宽泛、更有深度。

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似乎除了爱情,就没有其他主题。再次鞭尸《白月光与朱砂痣》,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看过无数遍,也非常喜欢,但没想到这首歌借用了原著的典故、却依旧做作且无病呻吟;我好奇作词的到底有没有认真看《红玫瑰与白玫瑰》?

五、古典音乐的演奏风格多变

比如郎朗弹的《哥德堡变奏曲》就非常有他个人特色,很有少年感,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而古尔德的版本,则非常非常干净,有一种婴儿未被世俗玷染的感觉。

这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强弱、快慢地不同,一首曲子给人的感觉也大不相同。

再次反观《白月光与朱砂痣》,任谁唱都无病呻吟。



未完待续,想起来什么再补充。

另外,我是非专业人员,观点有不对或者不准确的地方请多包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