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
中国电影的水平差,差在观众欣赏口味上。
综艺类电影,粉丝类电影,多少种“奇葩”的电影可以凭借非电影的元素来占据大部分的排片时间?当《跑男》的制片人堂而皇之的说:“这是市场的选择”的时候,他的潜台词根本是:这样的电影观众爱看,这样的电影能赚钱,我们电影制作人不需要认真,只需要满足观众的任性。
你知道吗,坐在电影院里面,当我为那些优秀的国产电影想由衷地赞一声的时候,从我前后左右会忽然传来一个声音:“什么玩意啊……根本没看懂。”这种事情发生在《全民目击》上,发生在《催眠大师》上,发生在《绣春刀》上,发生在从我回国这两年大多数质量不错的国产电影中。国产电影的特效惨不忍睹,剪辑差强人意,整体素质都无法和欧美成熟的产业链对抗,唯一能灌注诚意的只有故事结构,而这些机巧的结构,正被一群低素质的电影观众所排斥。
而宣传、博眼球、炒作的电影,要比诚恳、踏实但是低调的电影博得更多的关注。《富春山居图》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市场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不管电影的质量如何,先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再说。宁愿在烂片的唾沫中数着钞票笑,也不能在经典的坟墓里握着亏空的钱袋哭。而观众们真的吃这一套,《白发魔女》的票房足足是《绣春刀》的十倍,万达甚至连续三天把绣春刀的排片升到院线第一,仍然敌不过观众们“看范爷”“看教主”“好吧我就是去看看有多烂然后回来在豆瓣和微博里抖机灵”的八卦之心。
观影素质,不仅仅体现在观众的选择,还体现在观众的批评上。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鄙视嘲弄广电总局对于电影的政治审查,但是在面对某些电影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抓起来的理由却是价值观。《后会无期》的游手好闲价值观是错误的,《心花路放》的约炮是低俗的,《中国合伙人》的成功价值观也是错误的——所有能表现人的欲望的电影都是低俗,错误,都是毒草,等真来了一部主旋律,大家反而嘻嘻哈哈地说:真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而中国价值观的反面典型,《小时代1》,本来是一部结构完整,镜头和光影有自己想法的电影,但是在观众们一波一波对明星无脑追捧和铺天盖地的对价值观的批判中,郭敬明越走越偏,到《小时代3》已经成为了一部结构支离破碎、卖萌耍宝和狗血淋头的烂片。我们这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包养”“笑贫不笑娼”“学得好不如嫁的好”等各种现实充斥着,却还要玻璃心一样的去斥责“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沙,走两步就散了”这句话要教坏小朋友。在我们广电和观众的携手夹击下,电影主创既不能拍社会阴暗面,也不能拍人性阴暗面,难怪这些年充斥市场的都是校园电影和武侠电影,只能早恋堕胎和英雄有梦。
第二个问题:
选拔机制不同。
老一辈演员,濮存昕,冯远征,唐国强,等等,这些老艺术家有一个比演员更高一级的身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这一票人,是扎扎实实从舞台上练出来的,陈道明、张国立是国家一级演员,在那个演员还属于蓝海的时候就从事了表演事业,是真的热爱表演。
现在国内的演员一般是念书的时候拼运气,在艺校的时候被某些剧组选中就开始担当演员。这些人的演技几乎都是在镜头上锻炼出来的,如果前几个合作的导演和演员敷衍、糊弄,本身水平不高,基本上就交待了,大导演看不上,小导演又辅导不了,高不成低不就。
另外一个是跨行业,什么唱歌的,跳舞的,模特,真人秀……一系列新人演员就这样跨进了演戏的大门。如果是之前在自己的行业就已经有较高成就,那么在演艺圈里,既不能放下身段去学习,又没有导演愿意栽培,基本上就是花瓶一类的角色。
在这个机制下,中国演员青黄不接,当前小辈演技,除了天分甚高的,大多不值一提。自己演一些偶像剧还好,一旦和老演员搭戏高下立判。
外国的,看看friends和TBBT里面,joey和penny已经上了多久的演员辅导班了,在这期间混了多少小剧场,仍然还只能在一些电视剧里出演小配角。你就知道国外的演员选拔有多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