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显个人简历:
祖籍河南,湖北出生湖北长大,这是两个很多人颇有微辞的地方。但我的湖北出生地--洪湖,在我的父辈那一代里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一说洪湖,他们就能想起电影《洪湖赤卫队》,那是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地方,所以有人说我是游击队的后代,但我不是,我是从河南迁徙过去的“外来人员”,只是迁徙的时候我还没出生。
学至湖北师院中文本科,第一个工作是教师,曾经的“孩子王”,所以经常标榜自己教师出身,但也就在农村小学执教不到一年。当时农村学校条件很艰苦,记得开学第一顿,五个老师吃的菜仅仅两盘南瓜,但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相当快乐,那段时光也令人相当怀念。
算算当时的学生现在也该大学毕业了。深信自己如果不离开教室,现在也能成个“名师”。
不教书后当时并没有离开教育系统,继续在当地的教育电视台工作。这个单位还有两项工作任务--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装备,搞教育的人更明白是干啥的。那时候有一项纪录至今乐得自夸,因工作需要,我们当地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我几乎转遍了。
县城的、小镇上的、农村里的都去过。
这样一直到97年,到北广镀了两年金,跟原单位请假出来的但没回去。
98年底在当时的有线台一个叫《有线观察》的栏目干了俩月,又去了北京台的《点点工作室》,那时干的都是记者的活。
2000年,干起了主持人,主持一个股市节目《财富前线》。
以前不炒股,但常在河边走终于湿了鞋,干这个节目以后也成了股民。本以为近水楼台能先得月,可得到的却是水中月,两年亏了大概两万多,对一个小股民来说,亏大发了。当然也有赚的,那是聪明人。后来离开这个节目也离开了股市。
2002年,加入7日的队伍,转眼这已第五年了。
7日有句宣传语--生活就是一个7日接着又一个7日,现在对这句话感慨最深,这五年……
《第7日》和《7日7频道》主持人
李向显、王小宁是北京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第7日》和《7日7频道》的主持人。在这个节目做主持人可不是串个场、调节一下气氛那么简单,一是“7日”这块招牌在京城百姓心目中的位置很高,前任主持人元元可谓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再则,这是一档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栏目,说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反映的是老百姓身边的变化,这种“亲民化”的路线,决定了主持人在“轻松说事”的同时,还要带一些调侃式的评论,分寸拿捏之间就显出了功底。
一旦节目的风格被确立并且成熟起来,主持人发挥的空间就会相对变小。对于“7日”来说,元元的离开,给节目带来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反映在主持人身上,就是观众觉得李向显这位“接班人”很像元元,这是一个直观的感受。
见到向显,感觉他就像一位普通的记者,朴实的着装,谦虚的言谈,甚至还带着几分接受记者采访的羞涩。
他说,之所以能成为“7日”的主持人,是因为他上班爱穿衬衫,是办公室里衣着最干净、整齐的一个。其实,“7日”的制片人告诉我,他们看重的还有李向显配音和主持的经验和功底。
李向显出生在湖北,师范中文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他说,那段时光很令他怀念,虽然平平常常,没有太多规划,但跟学生们在一起感觉特别快乐;后来,他有机会来到当地的洪湖教育电视台工作。
1997年,李向显得到了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的机会,从电视新闻的采访、编辑到配音、主持,系统的专业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这段再次回到学校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为他打开了在北京做电视的一片天。1998年,李向显成为了北京电视台《点点工作室》栏目的一名电视记者,并开始接触市井民情方面的新闻题材。
2000年,向显从幕后走到幕前,成为《北京您早》的《财经前线》板块的主持人,两年后加入“7日”大家庭,一年的记者经历之后,开始为《第7日》和《7日7频道》两档节目配音。2003年,他走到幕前与元元搭档,交替主持《7日7频道》。
接受、喜爱李向显主持的观众越来越多。
他主持《7日7频道》时,女性观众居多,到现在主持《第7日》和《7日7频道》,收视群体性别划分已经达到了平均,而且男性观众和低龄观众明显增多。问到他元元离开带来的压力?向显的回答机智巧妙而极富智慧,他说:“元元是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而我是一个优秀节目的主持人。
”简简单单一句话,看出了他对自己的要求和一份积极平和的心态。
向显不是北京人,但北京话说得纯正,特别是节目中他的讲述,听来不是在城墙下长大的,起码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向显说:“亲民路线”是《第7日》走的风格,但并不意味一定要原汁原味的北京话。
元元是北京人,她的北京话非常地道,《第7日》的语言从写稿到编播,就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北京话色彩。我是湖北人,小时候上学时经常听到别人讲北京话,觉得特好听,尤其是那股京腔京韵的味儿透着亲切,感觉和别人的距离很紧。后来做了老师,要求标准的普通话,所以我在语言习惯上确实带着一些北京话的特点,但我的北京话肯定没有元元说得好,我希望用最自然的发音,用一种述说商量的语气,讲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
如果有观众认为我的语气中有“京片子”的味儿,那也正好是我们节目所追求的效果。
生活中向显是一个随和、厚道的人。观众从他的言谈语气中能感受到这一点,他的同事在相处中,也体会到了他的敬业乐群和对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与一般的主持人不同,向显每天都到节目组上班,看片子,写稿子,即使不录节目,他也喜欢在“7日”这个大集体中感受忙碌的氛围。
他说:“我是一个对周围环境要求不高的人,但对工作的集体很有认同感,真心为她的每一点收获、每一个进步和每一个收视新高而愉悦,我觉得这也是对我的一种最大鼓励和鞭策。”
我对他说,你的接人待物很有“7日”的风格,他很感兴趣,问我风格是什么?我说就是特老百姓,特平民化的路子,从衣着、举止到说话特点都是这样。
向显说,我把主持人想玄了。节目上,我就是一个和观众唠家常的老朋友,下了节目,我也是一个每月要向房东交房租的租房户,一个会为被索要签名、拍照而感到受关注的普通人,虽然累点,但只要我的观众乐意,我又何乐而不从呢?我始终认为,这是“7日”走进他们的一种方式,一种互动,用一句套话表达我的想法,就是“累”并快乐着。
李向显的搭档王小宁是2005年才开始担任《7日7频道》的主持人工作。在7月底《7日7频道》举办的一次公益活动上,我第一次见到她。相对于李向显声音上的亲和力,王晓宁的特色则是现场灵活自如、收放得体的主持架势,一看她就是一个驾驭能力很强、颇具舞台风采的主持人。
再见小宁,就是眼前的这位端庄文雅、清爽漂亮的“7日”女主播了。王小宁说自己不是一个很会打开局面的人,接受别人采访还有些不适应。我对她说,作为公众人物,采访和被采访都是份内的工作。看得出她对我说的“公众人物”还有些不适应,这是她纯净可爱的天性。
王小宁的舞台控制力来自于她先前在央视7套《农村大舞台》节目作主持的经验。但小宁觉得自己更适合人情味儿浓的、跟自己生活贴得近的节目,于是,当她听说《7日7频道》招聘主持人的消息,丝毫没有对这个名牌栏目“犯憷”的心理,勇敢地坐在了应聘席上。
经过前后三次试镜,小宁终于留了下来。用当时评审之一元元的话说,就因为这个女孩很清澈,像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
刚到“7日”,王小宁和李向显一样,作了一名整天在大街上找新鲜事的“7日”记者,现在看来,那段时间对晓宁的帮助很大,她说只有那样才能零距离地熟悉北京的市井民情,体验老百姓的锅碗瓢盆协奏曲。
“现在在演播室主持,经常会有亲身到过现场的感觉,那种亲身经历的语气和神情,已经注入了我的主持风格。”
作为“7日”的女主持人,王小宁经常会被拿来与元元作比较。王小宁说,元元的主持是以评论见长的,她则偏重于现在“7日”的整体风格,靠讲述来吸引人,打动人。
“可能会多一点好奇,多一点细腻,多一点娓娓道来,用我的个性和特点丰富节目的风格。”小宁告诉我,元元偶尔还会给她打个电话,嘱咐嘱咐,提点建议,每当此时,小宁总是特别感动,她觉得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自己,她需要格外的用心和努力。有一位观众几乎天天给我送鲜花,说实话,我有点受宠若惊,这代表着观众的支持,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负在我肩上,不能让支“7日”、喜欢我的观众失望。
小宁说这些话时,眼神中充满了感激和信心。
一个节目火了,成熟了,最害怕的就是缺乏创新和更换主持人。这两个挑战,“7日”都面对着。但因为7日有了京城百姓的支持,有了节目组对风格定位的准确把握,瓶颈已经被打破,收视率从稳而不降到稳中有升,制片人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主持人是一个品牌栏目的人格化身,李向显、王小宁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们都表达出同一个愿望,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赋予“7日”新的色彩,在他们脚下没有满足的停步,只有不断的提升,因为在他们身后有着太多的审视、太多的期待。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