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剧父亲编导是谁?
父亲》编导:王舸、周莉亚演员:四川青年艺术剧团获奖情况:2 0 0 7年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金奖 荣获2 0 0 7年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金奖的舞蹈《父亲》,可谓是当代现实题材创作中一部佳作,它因真情动人而轰动整个舞蹈界。《父亲》的原型是编导王舸自己的父亲,他直接从生活中汲取了创作源泉,真实的生活感悟赋予了《父亲》平淡而又动人的情感。演员们于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喷薄出了直指人心的力量。《父亲》是个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线的情景式舞蹈。以“父亲”为这部作品一切动作形态的机缘,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真实生活中浓浓亲情的呼唤。从它编汇的动作语言中,一方面反映出年迈父亲佝偻、颤巍的体态,一方面又衬托出现父亲童真、诙谐的心态,从而刻画出既对立又统一鲜明的形象特征。
二、1920年谁编导了12部儿童歌舞剧?
1920年黎锦辉编导了12部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1891年9月5日一1967年2月15日),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近代歌舞之父。湖南湘潭人,“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三、找个龙舟简笔画,端午节龙舟简笔画,有没有推荐的?
最新一季的奔跑吧第三期是关于赛龙舟的,官微上有卡通版的宣传画,龙舟样式既可爱又简单,可以作为借鉴。
四、龙舟的种类有哪些?
半吊子回答,龙舟有传统龙舟和标准竞技龙舟,传统龙舟可以坐三四十人,而标准竞技龙舟是22人(20名划手1鼓手1舵手),还有12人的竞技龙舟(10划手1鼓手1舵手)
各地风俗不同,龙舟各异,但都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
五、舞剧体裁?
舞蹈体裁,根据舞蹈不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单人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音乐舞蹈史诗、舞剧(芭蕾)等;根据舞蹈不同的风格特点,可分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根据塑造舞蹈形象的不同方法,可分为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
六、舞剧分为?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体裁。
是一种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四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舞蹈表演艺术。
舞剧由多种舞蹈样式组成,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蹈场面、生活场景、哑剧等等。
舞剧中舞蹈场景的安排需服从于表现题材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和舞剧结构的特殊规律。
七、舞剧就是芭蕾舞剧吗?
舞剧包含很多类型,如古典舞剧《宝莲灯》,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芭蕾舞剧是舞剧的一种。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八、龙舟口号
龙舟口号:激励斗志、团结合作的口号推荐
龙舟赛是中国传统的水上项目,它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舟口号在比赛中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团队力量的重要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激励斗志、团结合作的龙舟口号,希望能为参赛队伍提供一些灵感和鼓励。
1. 团结合作类口号
- 团结一心,共创辉煌
- 合力同心,共迎挑战
- 团队精神,创造奇迹
- 协作互助,同舟共济
- 众志成城,共赴胜利
2. 激励斗志类口号
- 勇往直前,冲破极限
- 拼尽全力,无畏困难
- 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 奋勇向前,永不言败
- 不怕失败,只争第一
3. 团结斗志类口号
- 众志成城,战胜一切
- 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 团结一心,力量无敌
- 团结拼搏,助力冲刺
- 众人拾柴,火焰熊熊
4. 信心鼓舞类口号
- 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 信心百倍,壮志凌云
- 信念坚定,必将成功
- 自信力量,闯出一片天
- 相信团队,胜利在望
以上是为大家推荐的一些激励斗志、团结合作的龙舟口号,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团队特点和比赛主题进行创作。龙舟比赛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过程,只有凝聚全力、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龙舟口号能够为各位参赛队伍提供一些灵感和动力,激发你团队的斗志,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吧!我们相信你们能够创造奇迹!
九、歌舞剧天坛
歌舞剧: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歌舞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艺术形式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天坛,则是独具魅力的历史遗迹,承载着古代祭天的庄严仪式。结合歌舞剧与天坛的深厚文化内涵,将为观众呈现一场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艺术盛宴。
歌舞剧以其高雅艺术表演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卓越魅力。它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要素,更通过精彩的视听效果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在歌舞剧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传统故事、历史人物或现实主题以娓娓动人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种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优秀艺术传统。
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天的圣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设计构思精巧,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天坛所蕴含的神圣氛围和历史情怀,为歌舞剧的演出提供了独特的舞台背景。观众们既能欣赏到精彩纷呈的表演,又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庄严气息,使整个演出更具艺术魅力。
通过将歌舞剧与天坛相融合,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更能够体验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样的演出既传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又注入了创新的元素,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丰富、更全面的艺术享受。
歌舞剧天坛: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种富有优美艺术表现力的形式,歌舞剧天坛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艺术形式,将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的创新相结合,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歌舞剧天坛的制作不仅需要有出色的演员和编舞团队,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悟。演员们通过对角色的深入挖掘和精心的表演技巧,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编舞团队则在熟悉传统舞蹈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古老的舞蹈形式与现代的艺术手法结合,使整个演出更富有时代感。
歌舞剧天坛不仅注重艺术表演的精致,更注重内容的传递与呈现。通过选取富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重大事件为素材,歌舞剧将观众带入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而天坛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舞台,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真实、深沉的观赏体验。在这里,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古老祭天仪式的庄严肃穆,领略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天坛的框架结构为演出提供了独特的背景,使整个演出更具震撼力和艺术性。
歌舞剧天坛: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歌舞剧天坛作为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既传承了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又注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传统的歌舞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被广大观众所喜爱,然而,为了适应现代观众对艺术表演的要求,歌舞剧天坛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演员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舞蹈和表演技巧,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戏剧表演经验,以便更好地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编舞团队则借鉴现代舞蹈的艺术手法,将传统的舞蹈形式与时尚的元素相结合,使表演更加动感与富有活力。
同时,歌舞剧天坛注重内容的创新与表达。在选材上,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还可以选取一些与当代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使得演出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编剧们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和对细节的精心打磨,使整个演出更具说服力和观赏性。
总之,歌舞剧天坛作为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将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传承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体验。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观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相信在未来,歌舞剧天坛将会更加璀璨夺目,成为中国艺术的新名片。
十、如何评价舞剧《李白》?
知乎首答
看完舞剧李白
简直想给编剧寄刀片(是的舞剧也是该有编剧)
首先,编剧完全没有用舞蹈来推进故事的能力,居然全篇靠字幕来解释这里发生了什么那里发生了什么。舞剧当然可以有字幕,用来报幕用来介绍演员职员支持单位;但是用字幕来说明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编剧是纯粹把舞剧当成了舞蹈合集,完全忽略掉了“剧”这个字。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失败。《李白》和《孔子》的人物设置是高度重合的,一个正面人物(李白和孔子),一个反面人物(奸臣)和两个旁饰(王与后)。但是从最后谢幕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除了主角(李白)外,其它三个人没有任何人物特点。既看不出王的昏庸,也看不出王后的爱恋,也不明白为什么奸臣要构陷。(但是我为什么会知道王是昏庸的反派是构陷李白的呢,因为我的眼镜度数还够高能看得清字幕呀…)。这和《孔子》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哪怕没有字幕,《孔子》看完我知道王是耽于享乐,王后是欣赏其才欲推荐却无奈放弃,奸臣和孔子之间的冲突源于王对孔子一时的信任。对于胡阳唐诗逸这样能够用肢体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的舞蹈家们,只是让他们做出一些好看的姿势而完全没有情感的变化表达,没有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同于浪费才能。
说配角立不住,但实际上主角也立不住。我们都带着“这部剧的名字叫作李白”的心理看舞剧,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心理给了编剧偷懒的空间,导致如果抹掉了剧名完全不知道主角是想要追求什么。前半段像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官虫,后半段像是一个醉心田园的隐者。最为失败的地方在于,舞剧是以倒序形式从流放夜郎这一部分开始以追梦盛唐的方式回忆一生(这些都是字幕告诉我的,对比《孔子》里的盛世清明之梦的表现简直是吊打)。但是开头这一部分过去了之后就被完全忘掉了,最后捉月而死和开头部分本来构成时间上的先后,但是完全没有任何能连上的表示(这回连字幕都没有),这直接导致开头的倒叙部分被完全孤立。于是乎,人物形象被完全割裂成了毫不相关的囚犯、官虫、隐士三部分。再加上配角形象的极弱和与反派之间矛盾的不明显导致了主角完全立不起来。
既然都说到这份上了,就连着整个故事框架一起说吧。编剧想在两个小时里讲完一个诗人的一生:既想讲他的流放,又想讲他的求仕,还想讲他的漫游豪放。但是却又完全没有把握轻重和剪裁的能力,结果这部舞剧完全没有主线和核心冲突。再拿《孔子》做对比(这两部剧实在太像了)它只讲了一件事,孔子面见王与后遭到奸臣非难而不得不回到杏坛却仍然怀着盛世清明的伟大理想,在这之间穿插王后的心理活动和奸臣对王的挑拨——核心矛盾清楚,人物形象清晰,充分利用了音乐和舞蹈家们表达情感的能力。只截了孔子一生很小一部分但是孔子一生所有该说的都在其中。《李白》讲得太多导致什么都是泛泛,像一部笨拙的流水账。是的,流水账,还是笨拙的。
一些具体细节的处理就不说了,如果串联起来看完全有故事后半段打前半段脸的嫌疑,甚至带入大众对李白的印象都不可解。以及,编剧官瘾是有多大,他是对怀才不遇有多大的误解。皇帝决定驱逐李白所以李白就该撅着个屁股跪跪拜拜?以及安排个奸臣给醉酒的李白一把剑然后再叫来皇上说是李白要行刺这种情节是于妈教的吗?既然前面已经有足够的铺垫(十多分钟的群舞,拜托这段我看懂了而且都快看得睡着了),既然已经交代清楚了群臣构陷以及首领是谁,为什么不直接接下一个场景?如果非要有交代,我觉得直接奸臣扔圣旨李白扔帽子的操作还简单些呢!要不是接着配乐有一段真的非常棒的《将进酒》的诗朗诵,李白这个形象别说立起来了,没塌就是万幸了(在此为我万年大本命张渠大大疯狂打call)。
综上,编剧对舞剧的理解似乎就是一段又一段好看的动作的集合,完全没有讲故事的能力,完全忽略掉一堆好演员的肢体表现力,忽略掉一流的打光、舞台设计、音乐配合带来的极大感染力。我很生气。从《孔子》起中央歌舞剧院就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编剧居然放纵自己到这种程度。浪费演员浪费音乐。
既然把编剧已经骂成这样了,就顺带一起说说编舞好了。这次的编舞有非常有新意的地方,比如丝绢舞和白纻舞,说是美轮美奂也不为过。但是编舞似乎忘了舞蹈是肢体的艺术,舞蹈的美是人的肢体的动作带来的,而不是作为装饰的丝与纱。丝和纱由于材质的原因非常容易留下美或者仙的印象(想想各版的小龙女们),但是对于优秀的舞蹈来说这种美不够高级,过于廉价。我还记得自己看《采薇舞》的时候,被音乐和腰肢的扭动带来的美感一击而中,眼泪在屏幕亮的那一瞬间不受控制的刷地流了下来(是的我在b站上看的并且从此决定一定要去看现场演出)。那一次我真正感到被纯粹的美击中的震撼。
以及还有一个不知道是该谁背的锅,当要表达主角的追求与操守的时候主角居然完全没有存在感地要不是和其它群演做着一样的动作(加了一点毫不起眼的装饰)要不干脆坐在一边喝茶看着群演们跳来跳去…这是爱惜主角不想让他累着吗?
我沒有否定《李白》这部剧的意思。总体上来说它非常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我记得开头序章那一段诗仙乘乐飞来和结尾诗仙追月而去的场景设计,《将进酒》的诗配乐,胡阳的身姿,白纻舞和丝绢舞的妖娆和清雅,都是一等一的创作。我还是爱着歌剧舞剧院的,只要有他们我就一定要能努力赚钱终有一天买一张第二排正中间的票。我只是生气。歌舞剧院有那么优秀的人才,那么优秀的艺术家们,为什么不会好好用他们,为什么会连核心矛盾都没有连推进故事的能力都没有。最后结束的时候我简直气得开始哭,完全对不起我期盼了那么久的心情。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在b站上刷到《孔子》里《采薇舞》时候一瞬间的眼泪,后来我把《孔子》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我觉得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舞蹈可以有那么强的表现力,人的身姿和音乐的配合会带来那么大的感染力,我会永远记得是歌剧舞剧院打开的我对“美”的认识对艺术的认识。我只是很生气,我不能接受中国歌剧舞剧院这个曾经创作出过震撼到我击中我的心灵的优秀的最好的歌剧舞剧院居然能接受把剧情弄成这样的失败,居然能忍心浪费着最好的音乐演员和布景。哪怕这句话说出来极其自私极其傲慢极其没礼貌,我也要说,我不接受一个优秀的歌舞剧院在任何方面的哪怕一点点退步。
来自于一个刚从国家大剧院回来的极其生气的客户端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