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联故事?
“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年除夕贴桃符,于是就想推广一下。
有一年,在除夕之前颁布了一道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大家赞赏。
二、贴春联的故事?
贴对联故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里,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夜色中瞪眼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三、春联小故事简短?
书圣”王羲之的字,人见人爱。有一年除夕,他贴了两次春联都被人揭去,他怕再写又被人揭去,于是就写了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人再揭,年初一天刚亮,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原来两句晦气之极的词意,变成了吉祥无比的佳句。
四、春联的来历,故事?
春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1、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2、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五、栈桥故事会编导?
栈桥故事会是有青岛电视台编导并且倾力打造的一档节目。有精品影视剧,以百姓故事为题材拍摄的短视频,来展现优秀题材影视故事会。
六、过年贴春联的故事?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
七、贴春联的故事简短?
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还要用红纸来写春联呢?原来传说“年”是一头怪兽,经常危害民间。所以“年”一来的时候,百姓就烧起火来,用红色三火焰吓退怪兽,掉头就跑。以后,老百姓每到“年”来了,就挂上红色的春联,写上消灾接福的话。
八、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
王羲之作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词全让人喜爱,过春节的时候他写的对联往往刚张贴出去,就被人接走收藏起来。
后来王羲之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8个字贴了出去。由于过于不吉利,没有人在揭这个对联。直到最后王羲之在对联上增加了几个字,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日行。
九、春联的故事10字?
关于春联的小故事有:
1、纪晓岚是清朝的大学士,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的春联。
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告了他个欺君之罪。
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
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
2、郭沫若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来告状,先生问是谁干的,没人敢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予惩罚。
先生出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想了一下,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一听,很高兴,惊叹其才华,于是,全部学生都免予处罚了。
3、有一位财主,父子俩花钱各捐了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对联内容是这样的:“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有一位读书人读了以后,在对联上添了数笔,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又怒,把对联撕掉了。
4、明朝有个大才子叫解缙,就是《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卖豆腐为生,他家对面是曹尚书府,院内种有大片竹林。过春节,他在家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就叫人把竹子砍了。小解缙深解其意,于是,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更加恼火了,让家丁把竹子连根刨了。小解缙很淘气,在上下联又各添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5、从前,有一位张秀才,恃才高傲。
有一天,他在田垄上遇到一位挑泥的农夫,田垄很窄,只能过一个人,两个人谁都不肯让路。农夫笑道:“我有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下联,我愿意给你让道。”
秀才心想,我这么有才华,对个下联有什么难的,就满口答应了。
农夫说:“我的上联是:一担重泥遇子路(寓意:一旦仲尼遇子路)”。
张秀才苦思冥想,无言可对,只得下到田里给农夫让路。
三年后,张秀才看到河工在决堤引水,傍晚,两个河工嬉笑着一起回家。这时,秀才恍然大悟,续上了那个农夫的对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十、关于春联的故事简短?
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但家道却十分贫寒,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然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即是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情趣。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一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一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的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