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或莫言2023年换个笔名投稿会不会被文学杂志编辑毙稿?

泛旅传媒 2023-09-04 20:37 编辑:admin 236阅读

别换不换了,他们就是用余华和莫言这两个最出名的马甲,写在最醒目的开头,编辑看不上眼还是要拒稿。

我就认识一个老编辑,中字头作协会员的自然来稿,他毙过两位数以上,其中不乏文坛叫得上名字的还没有退出单篇投稿市场的大咖。问起其原因,一律答曰,与本栏目要求不符。

一般来讲,只有新人和没入门的外行才会有这种幻觉:那些出名的大作家只要靠名气就能篇篇投中。

我今天来给各位破除一下这种顽固的错误思维。

一、人情稿绝对是少部分

光这第一句,就能招来无数骂声,但是先听我说完。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其实我没有具体数据,也没有去统计过,但以我在业内混过的这些年接触情况来看,如果一家杂志超过七成以上的稿件为人情稿,特别是没有特殊活动的情况下,这家杂志活不过三年。

编辑的工作也是很苦逼的,如果真玩小圈子游戏,一来在业内名声会快速臭开,一些真正有实力的作者会主动拉黑你,他们也不想做无用功,导致你又只能找小圈子里的人要稿,然后情况继续恶化,投的人更少,最后你发现,这家杂志好像来来回回只有那几个名字,业内骂声四起,接下来的故事就好讲了:

某次当地常委会上,一位大领导提及,近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待提升,听说作为市内宣传主阵地的文学杂志开办效果差,声誉不好,大家研究研究。

然后宣传部长黑着脸拉上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以及几个主要负责人开会,会上严肃批评了杂志社负责人,要求整改。再往下,撤职的撤职,关停的关停,最不济,也得停刊六个月再说。

真正的好刊,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那些,比方说《西湖》《野草》《青年作家》《作家》《青年文学》《作品》《北京文学》《江南》《小说界》《萌芽》《厦门文学》…几乎都收自然来稿。

有人说,那人情稿就没有吗?

有。但是这属于负面新闻效应,就是大家都去关注负面信息会把它夸大,好比你看到新闻报道里今年谁谁谁又出车祸了,听得多了往往觉得坐车、开车无比危险,但你没看总体车祸率,看过了你就会知道,我国因为交通法规的严格执行,总体车祸率在全世界来看都处于相当低水平。不然各位天天出行,怎么安全的时间是绝大多数?

文坛也是一样的,你说人情稿有没有?当然有,但是数量少,零星分布,只是几颗耗子屎而已,自然来稿才占绝大多数。


二、大作家们的势力范围也有限

就说莫言吧,自从2012年诺奖让他全国爆火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北师大任教,即使有一些正常的行业交流,跟他认识的编辑能包括完北京、上海等几家大刊就不错了,你说像《厦门文学》这种偏在南方的刊物编辑,可能从来都没见过莫言本人,他为什么替你卖命?

莫言往一家泛泛之交的杂志编辑那里投稿,人家随便发你稿出力不讨好,对外还承担骂名,为啥要给你开绿色通道?所以秉公办事就完了,稿子好我就用,稿子不好管你是不是诺奖得主,该毙还得毙。这里又不是垃圾桶,不放你的垃圾稿。

三、编辑也是底层上来的

余华、莫言可以牛逼,但是哪有那么多牛逼的编辑?

很多编辑也是普通人,也是慢慢有了水准之后再入行,既然是从下往上,他们也是受过底层精神洗礼的,试问底层作者和编辑谁不讨厌名气稿、人情稿?

有些初审编辑甚至还反感挂名气的稿件,根本不提交二审,这导致了即使该杂志社领导跟大作家们认识,可能都不知道对方投过,没有操作空间。


四、既然是自然来稿,过稿率就低

这是必然规律。

假如你开一家杂志,每期用稿30篇,而全国各地的作者都有可能向你投稿,一个下午都会收到几十份来稿,一个月上千份稿件,你说过稿率是多少?

30/1000=0.03=3%

换句话说,有97%的淘汰率,你说你投一次就中的概率有多大?

既然你是这样,大作家们也是这样。不管他是余华还是莫言,既然他们不走人情稿通道,他们就得和大部队一起竞争,过稿率当然不高了。


五、很多大作家其实早已退出单篇投稿市场

这才是重点。

新人和大作家早就不在一个世界了,题主说什么换个笔名投稿,实际上忽视了一个事实错误——大作家们根本已经不投稿了。

他们自从靠某部作品火起来以后,再去投稿是最不智的行为,我相信没人会这么做。大作家们玩的已经是另一个游戏:出版。

我名气起来以后,可以直接勾兑上出版社的人,那我出长篇、搞整书,不香吗?我利用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收益,跳过固定的杂志稿费,直接收版税不好吗?为啥我还要傻乎乎地去投稿呢?

余华火了以后,你在杂志散投中看到过多少次他的名字?

但2013-2021年这八年时间,余华写了新书《文城》,这就是大作家们的路径。

动用自己的资源,找上几个出版社的大总编讨论修改,打磨新书,用直接出版避开小篇幅杂志散投,不与新人和不知名作者抢杂志社那一亩三分地,大佬们都这么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