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头采访小朋友话术?
一、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访谈节目中,有经验的记者,在提问时总能切中要害。这往往得益于“功课”做得好。采访前的“功课”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关于专业知识的准备
采访前孩子们应该根据事件或受采访者职业的不同,补充学习不同的知识,让采访更加专业。例如,孩子们去报道学校篮球比赛,就需要提前了解篮球比赛中的走步、三分球等相关知识,以免因为专业话术出错而闹出笑话。
二、怎么接待记者?
干净,整洁就好。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你想得到一个怎样的宣传效果并且愿意付出怎样的价码,剩下的事就是就是记者的事了,这方面他比你专业得多。他需要什么资料你就给什么,他们是最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好事坏事都看他怎么说。
最起码要把自己的公司形象搞上去 主要还是作为老板的你说话水平了 PS:实在不行就老套点 给他点油水 ― ―
三、幼儿园面访话术?
、教给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如厕,独立入睡等。
2、对幼儿进行心理准备教育。对孩子说:你长大了,该去幼儿园了,那里有很多老师,很多小朋友,大家可以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听故事,在幼儿园里很快乐,切不可吓唬幼儿说“不听话送你去幼儿园”,以免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恐惧心理,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他长大了,要学很多知识,才送他去幼儿园,而不是因为不听话才送他去幼儿园的。
3、家长要做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情绪稳定,幼儿入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会产生分离焦虑,对孩子来说,入园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所以孩子入园,我们家长自己首先要情绪稳定,不要有焦虑感,有时孩子的焦虑是由家长的不稳定情绪引起的,要正常送幼儿入园,不要兴师动众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来送,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强烈的依恋。
其次,要相信老师,给予老师有充分的信任,我们既然把孩子从你手中接过来,那么我们所尽到的就是父母和老师的双重责任,既要照顾好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又要对幼儿进行各种习惯的培养教育。
四、政府人员面对记者采访时应注意什么
应对媒体需要哪些策略和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两句话,“事前热,事后冷”。所谓事前热,是指事前敏感,发布在前,沟通在前。所谓事后冷,就是指遇到媒体炒作要冷处理,主动和媒体沟通,不要立足于争是非,而是要注意降温,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具体包括六种应对方法。
1.新闻议程:用议程计划来主动引导记者。媒体在传播中的显性功能是通过“议程设置”实现的。它的提出者伯纳德•科恩就认为:“在多数的时间,报界在告诉人民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也就是说: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简单报道什么,直接影响受众。故此,媒体自己可以对报道取向进行“把关”。这样,政府应对媒体,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政府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说,把媒体议程变为政府议程的一部分。因此,应对媒体的首要方略,就是设置“政府新闻议程”。社会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指出: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如何在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为达到社会性的和谐与稳定,社会必须有“控制”机制。由此可见,就本质而言,“政府新闻议程”可以说是生活控制的一种方式。
关于“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定义,应该包括下面几点:(l)“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内容应为执政者所要向公众说明的、需要引起公众关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响公众生活的政府行为、决策等。(2)“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必须通过大众媒体才能实现,没有大众传媒这一传播渠道,“政府新闻议程设置”不可能实现,只能是局限于政府内部运作的“政府议程”,无法达到主导舆论、影响民意的目的。(3)“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必须遵循大众传播规律和新闻规律,从而使其区别于政府行政机关内部运作的日常“政府议程”。(4)有效的“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应该是以下三者的有机结合:政府要说明的(政策议程)、媒体感兴趣的(媒体议程)、公众关心的(公共议程)。
政府要通过新闻议程设置,将政府的政策和工作“设置”成为公众乐于关注的焦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相结合,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的相关的讨论议题,最终实现合力效应,达到主导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形成有利于政府执政、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具体做法就是,每年或者定期组织新闻议程的规划设计。比如,一个政府、一个部门,新闻发言人全年要发布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树立什么样的政府或者部门形象;哪些政策可能需要事前预案;如何定期和媒体进行沟通联谊等等。
2.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近年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它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新闻发言人的任务就是围绕重大政策、突发公共事件、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布会,发布信息,解读政策,透明决策,引导舆论,起到沟通大众、服务大局的作用。通过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确、有效、及时地借助媒体实施议程设置,已经成为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的突破点。新闻发布实践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声音在前,引领记者舆论,彻底改变了过去记者舆论在前,政府被动弥补在后,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状况,真正使记者围着政府转。做好新闻发布,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可能公开全部的信息,那就尽可能尽早地公开那些能够公布的信息。
3.新闻预案: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公共政策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出台是最敏感的,也是媒体最热衷寻找的新闻来源。但是,同样一个政策,放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话语、不同的地方之下,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反映。如果不作出周密的具有针对性的解释、补充,好的公共政策会被误解、甚至被歪曲。当误解的情绪一旦与媒体的某一敏感神经相触碰而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媒体自己也失去了加以控制的力量。事后的解释、澄清、更正,不管是媒体,还是地方部门,都是苍白无力的。事前的预备、功课、方案,才是最主动的,最有力度的。
4.突发事件:把通稿在第一时间让记者分享。2005年1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果不能迅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就无法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突发事件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是记者竞相追逐的大餐。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也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作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报道。政府与其为媒体的把握能力惴惴不安,不如抢占第一时间。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主管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到场,同有关部门一道搜集信息,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媒体提供有关背景资料,接受记者采访,做好记者采访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彻底改变出事后政府回避、不提供新闻素材,记者采编后又围追堵截的被动做法。越是公开地把事情讲透了、讲开了,老百姓就越好理解;政府越是隐瞒,媒体就越是觉得有问题,越是要挖掘“内幕”,就会形成典型的“捂而不住,公而不开”。
5.横向沟通:把换位思维传递给记者。对于地方来说,媒体的构成是相对复杂的。有中央和部省属媒体的驻在机构,有自身管辖的媒体。可以说,这个结构是扁平化的,不是金字塔形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面对这样的格局,单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横向的联系方式,借助地区新闻单位联席会议、通气会等形式,定期向媒体通报中心工作,交流感情,加强共识;定期开展新闻业务交流,互通有无,促使媒体换位思维,理解地方、部门开展工作的难处和实际情况,以此打破行政隶属的界限,用横向的互动、协调的手段,来形成媒体的合力。
6.批评见面:把不同声音展示给记者。如果舆论监督是采取直接上报纸、上电视的方式,那么公正的做法应该是给双方当事人公平的说话机会。应当鼓励记者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应兰推广一种“批评稿与当事人见面”的做法,要求批评性报道刊发之前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编审的把关,因为记者在采访中,难免会陷入采访对象的情境,先入为主。当然,是否刊发,并不以当事人的意见来取舍,只是以此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杜绝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
来源:合川党校《新视界》
更详细的解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