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以来我国取得哪些科技成就

泛旅传媒 2021-12-09 21:12 编辑:施信 65阅读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自1995年作出这一决策以来,党和国家为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 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本世纪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推进,到1997年底,已经有1882个县、6个省市实现了“两基”目标,覆盖了全国65%的人口地区,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对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学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高等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规模稳步扩大,改革全面展开。国家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经过多年努力,教师待遇得到提高,特别是通过实施“广厦工程”,教师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努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通过考核将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稳定了教师队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既不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各界进一步增强搞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加快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并采取坚决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强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在高考的内容和方法上逐步体现综合素质的导向,并实行春、秋两季招生试点,较大规模地扩大高中阶段和高校的招生数量,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逐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缓解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制约。  努力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这是关系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继续实施国家资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了对各地“两基”工作的督促检查。截止1999年底,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428 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0%;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5.5%以下。预计到今年底,可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两基”目标。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进程中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校、学科偏窄、学校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状况,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在多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1998年实施了对国务院9个撤并部门所属165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1999年实施了对五个军工总公司59 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今年又对49个部门所属258所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在整个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一些需由国家管理的学校由行业主管部门划归教育部管理;全国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各地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了一些高校园区,不少高校互相开放实验室、互聘兼课教师、相互选课和承认学分,联合组建统一的后勤服务实体,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这项改革涉及面广,而且由于校内行政管理机构的大量精简,必然会触及一大批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方法上,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通过反复酝酿,统一思想,经验引路,逐步推进。改革的过程虽然历经八年,但始终比较平稳。目前,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这次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增强高校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定,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实际招生28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约160万人,增长47.4%,高考录取率达到49%,比199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8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超过200万人,比去年增长25%以上。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扩大招生,学校后勤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办社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去年,在总结上海等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其中在学生公寓建设上,提出了“421工程”,即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建设和管理,达到大学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2人一间、博士生1人一间的标准,基本解决学生宿舍过于拥挤的局面;学校食堂、购物等条件也将得到改善。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都已行动起来,形成了政府统一规划指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一个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产业正在迅速兴起。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让人人都上大学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所以,我们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深化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全国已有高等职业学校162所,原有部分专科学校也正在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发展,还有部分普通高校举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此同时,使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考人普通高校继续深造,这座“立交桥”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才成长的渠道,而且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力量办学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已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3500余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37所,其他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000余所,1999年共计招生95万人。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  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承担着发展教育的直接责任。为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我们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教师住房建设步伐。据教育部门统计,近两年全国用于教师住房建设的资金加上前几年的投入达千亿元,到今年底预计共建成教师住房1.4亿平方米。按照不把高校筒子楼带人21世纪的要求,1998和1999 两年中央专项投入加上学校及主管部门配套资金共计40.5亿元,对中央部委属高校1800多栋筒子楼进行改造,约有6万多户高校青年教师迁入新居。目前,中央部委属高校筒子楼改造已经完成,地方高校筒子楼改造任务也将在年底结束。各地普遍反映,这是教师住房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在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教师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教师已逐步成为令人尊重而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