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参与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工作的科技成

泛旅传媒 2022-04-10 06:19 编辑:广菡 60阅读

有毕业证书应该就可以,可以去小一点的政府看看,我在无锡,这里就有一项政策,鼓励本科生在本地就业,待遇较低学历的有不少加成,然后申报本地户口。

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儿

客观原因
1、 高校科研机制的限制
高校内容很多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和专利都是老师在承担职级评定、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完成某些奖励政策、支持论文和学术观点而开始的结果。很多项目理论性较强,但是实际操作和市场可行性缺少验证。

2、 经费和精力的投入不足
很多项目是为了一个初步的结果而订立的,在完成初期实验后,国家、院校很少有多余的资金支持老师的进一步研究,这就导致了项目的夭折和中止。学校不能进一步提供可试行的场所、资金,老师也有其他项目和教学工作在身,没有更多的时间。

3、 研究和市场脱节
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体验,而老师的研究除了纯理论性较多外,很多都属于闭门造车型。而围绕市场的研究时间长、周期多、成熟度要求比实验室高出许多,这也导致了高校的科研成果较难转化。

4、 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知识产权办公室,高校的成果转化办公室和科研中心也相对独立。尤其是在初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双方不能很专业、直观、准确地表达技术难题的参数,双方出于谨慎考虑的原因,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等情况。

5、 中介机构机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包括搭建独立的网站、发布高校科技成果等。但是在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是其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如设立咨询公司、高校中介公司,但是现在高校很多都是在其科技处下属设立一个部门,老师也只是兼职负责成果转化工作。

6、 缺少专业的技术经纪人
目前我国市场缺乏统一的技术转化网络体系,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技术的经营机构里缺少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转让、专利交易、专利评估等鱼龙混杂,很多技术拥有者很难鉴定其真伪,也导致了技术拥有者的危机意识和畏惧心理。

主观原因

1、商业保密
企业出于保护自身产品机密和防止恶性市场竞争等因素,在和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规避隐瞒某些研发机密,这就导致了企业技术难题的关键问题得不到专家的认识和鉴定,因此对于难题的解决也只能浮于表面。

2、 市场推广
高校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对于自身产品非常熟悉,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学校这样的人才又非常紧俏。很多时候成熟的技术成果都是通过自身网站发布、交流会、或者其他政府组织的产学研活动体现的。这种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自己被动式推广的方式不可能做到成果的及时发散。而且有些项目一旦研究成功,成果拥有者往往尝试隐藏其成果,将关键技术束之高阁。

3、合作盲区
企业在和高校进行初步的合作之后,企业急于解决自身技术难题,而高校老师需要繁琐的流程:开题立项,申报领导,调配人手等等。高校目前很少有专职做成果转化的教授,因此本身的流程要求会导致其进度缓慢。

4、资金和时间问题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都希望越快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资金投入,高校的研究过程肯定也是比较缓慢的。其次,企业在对于高校到底能否解决技术难题也没有把握,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肯定是不能等待太长时间的,企业不希望把技术难题的过程变成高校实验室缓慢研究的过程。

5、 企业对于新技术重视不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不是很高,还达不到企业年收入的2%,而且企业内容的研发人员的比例、研发资金的投入、领导的重视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对于企业吸收先进技术,运营到实际产品的开发之中都是不利的。在国外,企业的研发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我国。

6、 高校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没有明确的说法,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如科技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等。而且很多出台的政策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法律细则都没有同步完善。法律比较空泛,可操作较差,导致了老师的研发积极性也不高。
科易网让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加便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