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内部所藏文物数量可能非常惊人,但是正因为封存在地下它们才能更好地保存,利用机器人或者其它方式,都需要钻出一个洞,还是让文物接触了空气,会导致珍贵文物的损坏。
秦始皇陵应该是我国目前单体最大的古代皇帝陵寝,根据《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皇陵中的设计应该是很复杂的,仅仅是目前发掘的几个陪葬区就有很多兵马俑、兵器、铠甲等文物,墓区中央地带巨型的封土堆之下有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但根据周边元素分析的结果,皇陵中真的可能有用水银构成的大川大河,秦皇又是第一个统一七国的帝王,皇陵中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应该有很多。巨大的陵寝坑中,用内外两层夯土构成了城垣,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目前仍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包括已经发掘出的兵马俑,其总体规模应该是非常惊人的。而目前可以发掘的也只是周边区域,核心的陵寝封土堆可是不敢大动。
无论采取的何种方式,都是在不破坏皇陵封土层或者仅仅在表面取土研究的办法,目的就是继续保护皇陵的密封性。我国因为封建时代的历史很长,经历的朝代也很多,所以皇帝以及贵族的陵寝是非常多的,以往也因为一些抢救性发掘,造成了部分文物的毁损,就连兵马俑,原本也是有丰富色彩的,接触了空气之后表层迅速地氧化剥离变成了现在的粘土一样的颜色,是因为封闭在地下的时候,文物的表层已经经历了一些生化反应有所破坏,只不过墓穴中的氧气不断消耗,最后墓内成为了隔绝空气的环境,文物表层和周围的墓内物质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而表层的物质已经被破坏了,如果突然见到空气会使得表层物质中的水等含量的变化,本来已经腐朽的物质在氧气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很快地毁损。这也是为什么古墓发掘只在重点工程或者遭受盗墓贼破坏之后的抢救性发掘。
目前没有技术预防文物的这种破坏,秦皇陵曾经也遭受过盗墓贼的破坏,但是因为皇陵上的封土堆很厚,内部也有水银,所以一直没有人能得逞。用机器人的方式探测也做不到,目前的机器人都有一定的体积,那就必须在皇陵上钻眼钻洞,结果也是开放了空气。只能利用射线或者超声波等方式探测皇陵的大体范围和构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保护。
让机器人替代人类去进行考古工作,在5G来临的时代我觉得这不无可能,秦始皇陵内部的构造非常复杂,如果不进行破坏性开掘的话,很难进入到内部去。但是破坏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考古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现代技术的测量,我们已经得知秦始皇陵地下陵园的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这相当于78个故宫大小,和一个普通的县城差不多大,我们在进行秦公大墓挖掘的时候,用了整整10年时间,而秦皇陵面积是秦公大墓的十余倍规模,就算我们能突破所有机关,挖掘时间至少也需要一百多年。
机器人进去拍照行不行机器人是通过网络通信的,网络的方式分为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铺设有线光缆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类根本无法进去,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机器人自身的方式用无线桥接的方式传播网络,因为墓道是密封的。里面的是没有信号的。我们只能隔一个点安排一个机器人传输信号。
除了信号的传输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智慧,它必须有自主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因为里面的墓道机关重重,贸然的进入说不准掉入陷阱。并且里面因为长时间的风化,里面道路基本上都被流动的泥沙封堵了,你还得派上不同的机器人进行清理。因为墓室并不会像大殿一样立在地面上的。
还有一个就是机器人的能源,机器的这么庞大的墓室里面工作,能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的续航时间基本上只能保持在1-4个小时不到,计算直线行驶,还不够一个来回的。何况还有那么多清理工作。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核能电池了。这还要在电池技术上面有所突破。
总结不是不想让机器人去拍照,是机器人也进不去,如果机器人能进去的话,人类也自然可以进去了。智能机器人只能模拟人类的操作,来承担部分有风险性的工作,这个是可能实现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