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理作文素材?

泛旅传媒 2023-08-13 17:21 编辑:admin 219阅读

徐中玉: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灵魂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示例

一、人物简介

徐中玉(1915-2019),出生于江苏江阴,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徐中玉曾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共同倡议、发起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近40年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当时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如今,当人们提及徐中玉,还总是把他和《大学语文》联系在一起,他也因此被誉为“大学语文教育领域

的灵魂人物”。

2019年6月25日凌晨3时3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二、素材运用

1. 好学有为,不忘家国

1915年2月15日,徐中玉出生于江阴华士镇,1929年考入无锡省立中学高中师范科,“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大学生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抗日。火车经过无锡时,徐中玉毅然随同前往。1934年,19岁的徐中玉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此时的山大,校长杨振声、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外语系主任梁实秋、教授叶石荪等等,人才济济,大师云集。在这些大师熏陶下,徐中玉不仅学业突飞猛进,担任文学社社长,也关心国家的内忧外患。大学期间,徐中玉投身“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亡运动,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被当时的教育部从大学解聘,与姚雪垠合办《报告》杂志,因发表《彻底破产的教育部》而遭查禁。

徐中玉在《自选集》里,是这样说的:“厌恶甚至痛恨本国本族确实存在的弱点、缺点,正是由于爱,希望变好……”“我们过去热爱祖国不等于热爱旧政权,恰恰相反,很多知识分子对它持批判甚至反对的态度,因而才显示出深刻的爱国之心。”

2.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徐中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了培养“作家的摇篮”,他的学生中有著名作家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南帆、毛时安、陈伯海等,形成了至今知名的“华师大作家群”。赵丽宏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进华东师大中文系时,徐中玉正是系主任,他在系里宣布,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单一考试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赵丽宏以一本诗集交出了毕业论文,除了赵丽宏,孙颙、王小鹰也分别拿出小说等作品。

徐中玉曾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他一直反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文章,在他看来,作家应当有一种对于人的灵敏的感觉,不仅要看到人物头发的颜色、皮肤、脸部线条、衣裳,一定还要窥见人的灵魂。

3.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徐中玉倾心文艺理论研究,精心写作、编著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他的作品作品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构思缜密,学术价值很高,其主编出版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

《大学语文》,现在已是一门尽人皆知的大学本专科的公共基础课,但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被无形取消,中断达30余年之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先生和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联合发起倡议,于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决心把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推向全国。

他主编《大学语文》时,为教材定下的宗旨是:一、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二、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三、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四、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著作等身一词,其实已不足以形容徐中玉。

4.甘居陋室,育德育人

直到晚年,徐中玉仍居住在华师大二村的公房老宅里,家里除了五万余册藏书外,就只有老式衣柜、老式电冰箱、桌椅、五斗橱、沙发、茶几、床,有些漆面已经斑驳或脱落。他在生活上的节俭,与在工作上的勤奋与不懈努力,恰成鲜明的对比,也与他对待他人与社会的慷慨大度,形成鲜明对比:徐中玉百岁生日之时,捐给了母校五万本个人藏书,以及差不多是一辈子积蓄的100万元,成立了中玉教育基金,以资助贫困学生继续学业。

虽百岁心犹系教育,期颐之年不忘牵挂后辈,这是老先生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梦。

“仁者爱人,智者不惑。”徐中玉便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

三、主要观点

1.关于学习

徐中玉主张“实事求是”的作风。他认为,“实事求是”首先说的是要“实事”,核心是“求”,不但去求,还必须求出个“是”来。治学应该从实事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书本当然要看,伟大人物的结论当然更值得重视,但不从实际出发而专从书本出发,专门重复伟大人物已有的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并以为这样做已尽科学研究的能事,这不能算得上在真正治学。

徐中玉赞同章学诚功力不等于学问之说,但没有轻视功力的意思,因为学问离不开功力。“求”,一定要“勤求”、“力求”,才有效。在“勤求”、“力求”,甚至“苦求”上狠下功夫,学术之功,才能大有建树。求“是”,就要“博采众长”,“集大成”,无论谁说谁写的,只要是正确、合理、有长处的,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益的,就应该博采广集,取精用宏。

徐中玉认为,学者都是自学出来的。关键决不在于是否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同时便是革命战士。

2.关于学术

徐中玉认为,学术研究最需要懂得独立思考之必要,与能独立思考,并坚持不懈努力下去永远以追求学术真理、规律为职志的人才。宣传鼓动工作也需要,但这是另外一种工作,有所不同。学术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长治久安之道,不能朝三暮四,随风转弯,这正是它之所以有最大责任和最大作用。学术研究工作,特别需要能于勇于坚持独立思考品格的人才。讲创新的很多,讲需要能于勇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题的却不多。要善于引导。再不能总喜欢驯服工具了。曹禺晚年自悔所以没再创作出早期那些好作品,就因为自己“太听话”了。“太听话”就不能突破自己,有所创新,甚至还会滑下去。

已有的一些倡导与推进学术研究规划应具体化,不应流于徒托空言。学术研究应有的自由。独立思考,不至于被认成不可容忍的政治活动,这些都应有法律保障。如何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公平、公正、公开皆然。各种官方奖助仍实际受到垄断,各种评估实际仍有意识形态干预。官本位,官僚主义,在学术界高校中蔓延民主进程甚少。

四、延伸阅读

怀念徐中玉先生

记得是2018年7月,我去医院探望徐中玉先生。我贴着徐中玉先生的耳朵对他说:“先生我来看你了。”下午3时,窗外烈日炎炎,光线透过窗穿过病房照了过来。103岁的徐中玉先生坐在门口的轮椅上,气色很好,柔和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光。看到我,他喉咙里发出“呕欧”的声音,几次抬起手来,朝着病房的窗边指指。窗下有椅子,我知道先生是示意我坐下。先生极重礼仪。给他拜年时,他坚持在阿姨的搀扶下,一直把我送到走廊门口。

  阿姨说先生今天有点不高兴。吊针时间太长,先生想早点下床,但医生不同意。我半跪在先生旁边,大声在他耳边说:“我坐了一天啦,我来看你啦,我是你的学生毛时安,医生说你现在挺好的。”渐渐的,先生开心了,嘴微微地张着,脸上浮起了慈祥动人的笑容。

1982年,我大学毕业,其后每年去给徐先生拜年。有时风雪交加,有时阳光和煦,有时地冻三尺,有时春意料峭,35年未曾间断。每次去,先生总是那么安详。他坐在一把藤条磨断了、绑着浅黄塑料条的老式藤椅上,面前的写字桌油漆剥落已经露出了木头原色,一摞报纸,一把剪刀以及堆得满满当当的书籍。先生不喜欢玩,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35年,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大事情,先生就像一块巨石,一棵大树,静静地坐着,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无怨无悔。先生是那种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又嫉恶如仇的读书人。在先生身边,总可以感到阳光和力量。每年春节,从先生的书房出来,我就像给自己加了油似的,开始一年新的人生。

  徐中玉先生出生在1915年。父亲靠行医为生,母亲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 家境并不宽裕。两个姐姐读完初小后辍学打工,维持家用。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先生在教育上得到父母的全力培养。中央大学三年级时,他从学于叶石荪先生。叶先生游学欧美,主讲文艺心理学,却反复强调古代文论是一个宝库, 那些著名文艺家们的甘苦之言尤其可贵。在叶先生的指点下,先生把一生的志业锁定在中国古代文论上。大学毕业后,徐先生放弃高薪工作,考取当时地处云南澄江的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指导老师是冯沅君、陆侃如教授夫妇。先生身处荒山斗室,两年攻读了宋代的大量诗论。孜孜兀兀,完成了30万字的毕业论文《两宋诗论研究》。1941年,他整理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著作《抗战中的文学》,系统回答了抗日战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作品对抗战的作用、怎样加强文学的抗战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当时文学面临的重大任务。1952年,徐先生任教华东师大中文系。从1952年到1957年,他先后完成出版6 部专著:《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论文艺教学和语文问题》《写作和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文学概论讲稿》(上册)《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他的学术和当时的新中国一样,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1958年,徐先生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赶出中文系,历经坎坷曲折。但他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他以太史公发愤著书自勉,20年间劳动改造、扫地除草之余,新读古籍700多种,积累卡片数以万计,近一千万字。作为先生的弟子,我多少年后看见那一箱箱发黄带着霉点的卡片,懂得了一个人在逆境中该如何处世、行事,如何以志业充实自己的生命。

  粉碎“四人帮”后,徐先生平反复出,不改当年初衷,以古稀之年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先生在百废待兴的繁忙工作中撰写出版了《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鲁迅遗产探索》等6种学术专著。他还出版《苏东坡文集导读》《苏轼诗话》,与人合编《刘熙载论艺六种》,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集》《古文鉴赏大辞典》《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四卷本。“古为今用”,让古代文论推动中国化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

  先生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今天热门的国学,他早在1980年春即已认识到国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宏观框架中的价值。针对当时这方面的人才奇缺,先生倡导、举办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延请了20余位名重一时的名家大师,从四面八方来到丽娃河畔的文史楼,为全国各地近40名学员授课。这些学生日后都成为全国各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这也是先生一生的文化理想。先生亲自主编《大学语文》,并且不断地充实、调整、更新。近30年来,《大学语文》出版总数三千多万册,惠及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几代莘莘学子。因为徐先生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他还担任过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作为教育家,徐先生办学提倡学术民主,自由创造,以学生为本,以科研为本,惜才爱才用才。上任不久,即在全国高校中最早试验学分制、免修制、选修制。特别是通过自愿考试选拔本科生,给予特殊的研究生式的定向培养,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在自由竞争中脱颖而出,大胆成才。甚至有文学才华的学生可以发表、出版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替代作业和考试成绩。我就是先生办学思想的受益者,先是免修了文学概论课,大二又成为先生定向培养的古代文论弟子,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四卷本中唯一的本科生毕业的分册主编。

  由此,徐中玉先生的治学形成了自己强烈而鲜明的个人特色,那就是:一、求真、务实、致用的研究目的。其学术研究的目的和起点是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很多文学论文标题中就有“问题”、“几个问题”、“七个问题”、“一些问题”的字样。然后对问题紧追不舍,探究真相,寻求真理。二、尚质、清峻的研究文风。徐先生文章不求花哨、玄虚,一是一、二是二,清楚、明白、质朴、晓畅。他既不高谈、空谈一套一套晦涩、唬人的理论,也不服膺浮光掠影、五光十色的各种主义。三、实证与贯通的方法论。先生做实实在在的学问,他所有的结论都是按照年轻时在学院养成的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在实证材料的坚实基座上,几乎每一篇论文都有大量的材料引证。在这点上,先生是不折不扣的学院派。先生晚年带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搜罗、抄录、整理、出版上自先秦下到近代,横跨诗、文、词、曲、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书法诸多领域,涵盖本原、情志、神思、文质、意境、典型、辩证、风骨、比兴、法度、教化、才性、文气、通变、知音15大主题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这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资料专题汇编。其次是贯通,理论和现实的贯通,古代和当下的贯通,中国和外国的贯通。先生虽治古代文论,但他从来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冬烘学究和国粹派,他主张理论上的开放和吸收。

  先生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心怀黎民苍生,在百岁之际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先生喜欢吃硬糖。这些年,我去拜年总会给他捎上一盒越南进口的椰子糖,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