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咳嗽怎么办?

泛旅传媒 2022-09-05 22:35 编辑:都杰 191阅读

老年人咳嗽可能是身体受凉有关系,一般咳嗽有2种,1如果咳嗽有黄痰考虑细菌感染,也需要及时口服消炎药和止咳化痰药物治疗,2是咳嗽有白痰考虑病毒性感染,可以在医生指导口服抗病毒药物和中成止咳化痰药物治疗,一般口服药物2-3天左右。

秋季老年人咳嗽怎么办?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咳嗽”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 “五气所病……肺为咳”已指出咳嗽病证的病位在肺。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这些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所以,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并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认为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以脏腑表里关系相传于六腑,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指出: “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 “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虞抟《医学正传》中强调治咳必须重视调畅气机,认为“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补充了咳嗽的治疗内容。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等六条治咳之禁,对后世颇多启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 “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甘淡……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这些论述,皆为治疗咳嗽的基本规律,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咳嗽既是独立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除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症特点外,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及其他中医病证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可发展至喘,称为咳喘,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属痰饮病中的“支饮”或“喘证”,当参阅有关章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客于肺而致咳嗽。故《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即是此意。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邪干肺

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他脏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者,可因嗜烟好酒,烟酒辛温燥烈,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因平素脾运不健,饮食精微不归正化,变生痰浊,肺脉连胃,痰邪上干,乃生咳嗽;或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诚如《医学心悟》所说: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亦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属邪实与正虚并见。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①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生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②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影响本病转归及预后的因素较多,首应求因识病,还当区别病之新久、体质的强弱、病邪的性质、病情轻重等。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易缠绵。因湿困脾,久则脾虚而致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故方书有“燥咳每成痨”之说。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发作,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类证鉴别】

咳嗽辨证,首当区分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短,可伴见他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

【辨证要点】

一、咳嗽特点的辨别

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而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而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二、咳痰特点的辨别

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痰寒;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味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三、咳嗽与咳喘的辨别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临证经验】

一、肺鼻同治

中医学对鼻部疾病与肺脏的关系早有认识,《灵枢·五阅五使》云: “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又云: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说明了肺与鼻在生理上关系密切。而两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灵枢·本神》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全身循经于鼻部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可见鼻部和各个脏器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临床治疗重视鼻部疾病对呼吸道的影响,临诊时手电筒和听诊器应是必备的检查工具,除了望面色、望舌及舌苔外,总是要望鼻,提出治咳不仅治肺,当肺鼻同治,因而积累了大量诊治鼻源性咳嗽的经验。

1.祛风开窍

现代医学证实上呼吸道黏膜和下呼吸道黏膜在过敏性疾病中经常具有相似的病理表现,临床上也常见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病例。呼吸道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在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病程中,气道都有肿胀渗出,主张两者共同治疗。患者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咳嗽、痰液清稀、疾病时作时止,符合风邪致病多行善变的特性,因此以祛风开窍为主,药用黄荆子、嫩射干、炙紫菀、路路通、炙款冬、蝉衣、辛夷、胡颓叶、麻黄、苍耳子、辛夷等。黄芩、辛夷、路路通则是治疗鼻炎的常用配伍,临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炎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中黄芩清肺及上焦之热; 辛夷宣肺通窍,抗变态反应性炎症; 路路通活血通窍; 结合蝉衣和苍耳子加强祛风作用。

2.清肺通鼻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临床常见反复咳嗽、咯吐痰液或黄或白,迁延难愈,而很多病人又往往同时有头痛、鼻塞、流涕以及嗅觉下降等鼻炎表现。患慢性鼻炎或副鼻窦炎时,鼻腔炎性分泌物长期下流进入气道,即使控制了肺部感染,但如果鼻炎继续存在,气道慢性炎症仍然会反复发作加剧。治疗中不仅需要止咳化痰,更需积极诊治慢性鼻炎。处方中常用辛夷、路路通、藿香、川芎等开窍通络,与清肺热之鹿衔草、黄芩、连翘、开金锁、江剪刀草等配合。同时配以青陈皮、姜半夏、芡实、怀山药等健脾,海浮石、昆布咸寒软坚逐痰而获得良效。

二、活血利咽

咽源性咳嗽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咽喉部疾病所造成的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咽痒如蚁行及异物阻塞咽喉之不适感而致咳嗽为主,表现为咽喉作痒即咳、不痒不咳,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多为阵发性咳嗽,以干咳为主,少数患者可于一阵咳嗽后吐出少许白痰;多白天发作,夜间睡眠时极少咳嗽,甚至不咳。咽源性咳嗽,中医并无此名。历代专家认为咽喉痒,干咳无痰属“燥咳”。故临诊必查咽喉,认为此为咽炎,当区分急性、慢性之不同,其治也异。

1.清利咽喉

咽源性咳嗽的急性期,在临床上发病的内因责之于气虚,使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扰;外因则是感受六淫之邪或因环境污染而受废气、粉尘刺激。咽喉为肺脏、气道之门户,致敏性高,外邪侵之,首袭咽喉,虽经治疗,故余邪未清。余邪滞留,咽喉失养,肺失宣降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临床见咽喉痒、干咳无痰,可有恶风、发热等风热表证,查体咽部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结合病人的体质,治疗本病只有在清利咽喉的前提下,再辅以宣肺止咳,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常用木蝴蝶清咽利喉止咳;蝉衣、黛蛤散、橘红善治喉痒咳嗽;蝉衣能止咳嗽,特别是喉痒之咳,能迅速止喉痒而愈咳嗽。射干、桔梗等清热利咽,浙贝化痰散结,其中桔梗更具开提肺气,欲降先升的舟楫之力,协同诸药,达到升降相因、宣肺开郁之目的;百部润肺善治久咳,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能“通过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止咳”;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则加强利咽作用。

2.理气活血,解郁散结

此法多用于慢性咽炎,表现为平素咽干咽痒、咽部不适、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有胸闷,或有胸前区板滞感,情志变化时加重。体征:咽部黏膜呈暗红色,腭扁桃体、舌根部淋巴滤泡表面有慢性充血点,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津液停聚,痰瘀互结,使肺失宣降。久病成瘀,久瘀必虚,所以对经年不愈的顽咳,应从瘀从痰施治,方选柴胡疏肝散加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杏仁、苏子、法夏、僵蚕等化痰降气,百部润肺止咳,以促进机体气血运行为主旨,使病变部位得气血润养,从而瘀得散,痰得化,逆乱的气机得以平顺。

三、宣达开肺

咳嗽的机理在于肺失宣降,且以肺气失宣为主。《诸病源候论》说: “肺主气,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不论风寒、风热、风燥侵袭,均因邪束卫表,肺失宣发,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咳嗽,除伴寒热表证外,多出现咽痒、鼻塞、流涕,或胸闷不适,且多咳而不畅,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因此,外感咳嗽的治疗必以宣肺为主,解表散邪为辅。基于上述认识,治疗应重视顺应肺的生理特性,调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故宣达开肺止咳为其常用之法。运用宣肺法必须辨证,灵活采用,或宣而温之,或宣而清之,或宣而润之,或宣而补之。临床应用以温宣与凉宣为常用两法。

1.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常兼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白痰、脉浮等。常用方剂如杏苏散加减,药用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等;或用止嗽散加减,药用荆芥、白前、桔梗、甘草、百部、陈皮、紫菀、生姜等。

2.辛凉宣肺法

适用于感冒风温、风热,温邪袭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常兼有微恶风寒、发热、口渴、脉浮数等。常用方剂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等;或加减银翘散,药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浙贝母、杏仁、淡豆豉、生甘草等。

四、肃肺泻火

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气上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苦即有降下之意。肺中如有逆气、痰浊、逆火、瘀血等阻滞气道脉络,导致肺失清肃,气逆不降而生咳嗽,治宜肃肺。《丹溪心法附余》中曾说: “肺为华盖,凡饥饱劳役、喜怒、忧恐,与夫饮醇醪,食厚味,则火升痰上而伤于肺,亦作咳嗽,宜降火豁痰之剂,则火降痰消而咳止也。”临床常见痰浊、逆火为患,常用肃肺泻火、泻肺清热之法治之。

1.肃肺化痰

适用于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