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追完六集《功勋》,我难掩激动
稳了!
我说的是《功勋》。
三网四台,国剧顶级配置,郑晓龙导演领军的国剧一流导演天团,周迅雷佳音蒋欣黄志忠黄晓明组成的演技派阵容,还原的,是第一批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八位功勋人物故事。
这阵仗,不期待是不可能。
但,我知道很多观众心里也多少在打鼓:好题材,好故事,好阵容,是不是一定能拍出好剧?高期待值,能不能落地?
八个故事,第一个出场的,是毛卫宁执导,王雷主演的《李延年》,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李延年带领将士们夺回并坚守346.6高地的故事。
到28日晚,第一单元播完,效果怎么样?炸了!
看收视,四台联播,csm63城累计收视破7,堪称气势如虹。
口碑,更炸,豆瓣还没开分,但一眼扫过去,一水的五星,有观众放话,几集拍出了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的水平。
还有人说,每集都在擦眼泪,配角也都不扁平,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太感动太热血了。
为什么这么炸?
一句话,王雷和这群演员们,把李延年和这群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演活了。
尤其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既引出了剧集的燃点,同时,又是剧中最大的泪点。
谁说国剧拍不出顶级战争剧?这不就有了!
但,高能的只有王雷?我反倒从这个开场中,看出了主创们的态度,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有这态度,后面拍得差不了。
老英雄,演活了
要说这剧名,干净利落——《李延年》。
李延年何许人也?
河北人,1945年10月入伍。
抗日战争没赶上,后面咱国家的大战,一个没跑: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
就六集,这么多好故事,怎么拍?
总导演郑晓龙有句话:“我们不追求把每个功勋人物写成长篇传记,而是截取他们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让广大观众看得懂、看得进、喜欢看。”
这就好办了。拍过《平凡的世界》的毛卫宁导演,把故事集中在了抗美援朝346.6高地的经典战例上。
当年李延年带领着队伍攻占346.6高地主峰在内的5个山头,面对敌人轮番的多次强攻、远程炮火轰炸,先后5次整顿部队,死死守住了高地,毙伤美军600余人,一直坚持到了援军来。
光是这故事,看完令人起一身鸡皮疙瘩。但,把故事拍燃容易,更难的,还是写人。
一提起志愿军,经常说的就是“最可爱的人”。
但志愿军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如何让现代观众尤其是对战争毫无概念的年轻观众对我们的战士产生共情,其实是需要一部电视剧成为“标本”的。
而本剧,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手法。
首先聚焦于李延年,然后透过李延年去展现整场战役,再由这场战役,去表现我们的战士们。
故事没有急于从战事切入,而是先拍文戏,铺陈历史背景。
一开场,由美军要求停战谈判开始,美空军少将傲慢表示从海空中炮火优势的实力出发(补偿),要中朝军队先后撤30--60公里。
一下子大战前的紧张感就出来了。
这是告知观众,要想把敌人重新带到谈判桌上——用李延年的话说,就得先把他们打成王八。
接下来,就看我们志愿军如何拿下阵地。
但剧集并不是一窝蜂式的瞎打,而是从战略战士层面交代地很清楚,比如,李延年提出要在正式战斗打响前再来一次大规模地袭扰敌人。目的是为了麻痹敌人,为真正的进攻创造机会。
而除了正面战场的斗争,剧集还拍出了思想“战线”的硬仗,这一拍,李延年的形象就出来了。
许多观众印象深刻的第一场戏,就是李延年怎么处理逃兵风波。
全连年纪最小的丹东,因为担心救了自己性命的二妞发生不测。在站岗放哨之际,开了小差。
连长的意思是直接枪毙,可李延年却通过一段二妞的故事,瞬间把所有士兵的情绪拉到了最高点。
特别是当李延年喊出“我们保护的不是一个二妞,而是千千万万个二妞,而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祖国”时,小安东忏悔地留下眼泪,屏幕前很多人也跟着一起哭了。
你看,一个有胆有识的李延年,可不可爱?
还有一场戏,敌人的炮击过于密集,部队通过对方炮区可能损失惨重,研究敌人的炮击规律后,李延年火速想出解决方案,冒险为战友示范,这场戏,也真看得人热血沸腾。
结果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全连零伤亡通过敌军炮区的纪录。
一个有勇有谋的李延年,可不可爱?
再一场戏,在撤退的时候,有一个小战士不小心踩到了美军的地雷。
李延年只能下令先撤退,把几个假人叠在了那个战士的脑袋上,让他坚持一下,不要暴露。
最后那个小战士即便是中了枪,也一直坚守着战场纪律,没有动半分,有战友来询问,他还强撑一口气报平安。直到血尽身亡。
王雷这场戏演得太好了,把一个在全连战士的生命和一个战士的生命之间纠结痛苦的指导员,通过眼神、姿态、台词等细节的用心诠释,完全演出来了。
尤其是小战士最后吼出那句“连长,我完成任务了”之后地雷引爆的时刻,他大声喊出战士的名字,却根本没空悲伤,立刻组织全连反击的戏,那种情绪的张力,咱们志愿军的血性,应该没有人看了能不动容。
这就是一部正剧该拍的呀,我们的志愿军是英雄,但英雄不是刀枪不入也不是铁石心肠,在战友牺牲时会心痛、会悲伤、会感慨生命的脆弱与战场的惨烈,但,越是这时候,越是要向前。
一个有情有义的李延年,可不可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前,导演毛卫宁专门拜访了李延年,目的就是为了还原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事实上剧集也是让给战争的焦灼与人物高光时刻的交替出现,让这个人物异常丰富。有勇毅的一面,也有格局高远的一面。
比如面对有着“个人英雄主义”的陈衍宗,他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他上阵不是简单地为了杀敌,不是为了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为了打胜仗,为了更广大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所以一位战士对李延年说:“大家都爱跟着你执行任务只要有你在,啥难事不能成啊。”
但这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绝对理性的指导员,他还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爷们啊!
所以当他下令吹响冲锋号,对着战士们吼出来“打过肉搏战才是真正的英雄连队”的时候,你又能感受到,那种纯爷们最简单最炙热的心,所以,太多观众被这场戏整破防了。
也是在那一刻,剧集的主题已经不言自明: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必须夸一句王雷,演得真的好,完全把这个功勋卓著的老兵演在了观众的心坎上,尤其是他的眼神戏,从出战的刚毅,到抉择的痛苦,再到看着战士牺牲的悲悯,
到最后,他完完全全演出了一个最可爱的人——李延年。
电影化制作,燃爆了
核心人物塑造地好,当然是关键,但是为什么有观众会提到兄弟连?众所周知,那是最经典的战争群戏。
首先能够看出,剧集的每一集都是按照电影的标准制作的。
先不说什么电视剧艺术独有的视觉特点和镜头语言,就说一点,整个单元从头到结尾,观众就没有机会能看到战士们干净的脸。
就这点,秒杀了多少装模作样的国产战争偶像剧?
而剧集的可看性,很大程度上还建立在它绝佳的节奏感、逼真的战争场面和动作戏上。
为真实再现当年战况,《李延年》剧组在与当年相似的地理环境中搭建了拍摄场景,用九台6K摄像机参与拍摄,剧中所有的战壕、堡垒均为实景搭建,并调用了四辆坦克投入拍摄。
观众可以看到的,有炮火连天狂轰滥炸的热;有对战坦克、子弹穿膛的激燃,也有刺刀见血、拼死肉搏的惨烈。
那种极具逼迫感的氛围,将你拉回到现场。爆炸震天,血肉横飞,炮弹轰炸带来的“血雾”以及爆炸所形成的“气浪”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
一切都毫不含糊地提醒你——这就是战场。
尤其是,那场我军和敌军血战高地的戏,敌军烟火、弹火、枪火,齐发。
燃烧弹一枚枚接连飞来,喷火枪狂妄地追着我们的战士们灼烧。
可我们的战士们被敌人的喷火枪击中也没有退缩,身葬火海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段戏演完观众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攥紧了拳头,早已泪流满面,心脏有一种被捏紧的窒息。
剧集的服化道非常写实,画面、色彩在写实的基础上也很有电影似的大气、美感,对战场的描绘是紧张又动人的,但剧中的战争戏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更是心理层面的。
因为营造战争场面的过程,也是剧集塑造人物的过程。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之前所有故事的铺垫都有意义,正因为我们之前认识了山东话贼标准的三营长,差点成为怯懦逃兵的小安东,过于个人英雄主义的陈衍宗,一开始相互不对付的罗厚财和五班长。
所以,当他们在最后的战役里一个个冲上高地,与敌人战斗到最后,观众才会那么震撼,那么感动,这不仅一群用着“万国造”枪支,穿单衣,吃冻土豆,和拥有当年最精良装备的美军之间的战役,更是一场意志与钢铁较量的战役。
面对美军疯狂的火力以及空中支援,到了9日下午,李延年所在的7连只能编成4个班。
我们的战士们是怎么把阵地守住的呢?
看到这里,就全明白了。
也因为如此,当最后的冲锋号响起,观众就更明白,这声音充满了多少信仰的力量,这是让剧集观感从好看升级到震撼的重要原因——
它始终在塑造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他们起初也都有或多或少性格中的局限,但最后都在战火中完成成长。
他们许多人都没有等到和平年代的到来,但永远值得被铭记。
所以虽然剧名是《李延年》,但观众依然会想起那些最经典的战争群像剧,因为剧集的群像太鲜活了。
回想老战士程茂友说过:“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过回来。”
看到战士们如何浴血奋战,我们才真正的意识到: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是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所以一声冲锋号,哪怕万炮齐发,也要前赴后继。
这就是这场仗,为什么我们能赢!
来源:新浪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