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问题有方法论式的答案,那其实是一种悲剧。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类似的问答,其实潜台词都是把记者当做“对手”“敌人”“找麻烦的”,所谓的“绝妙”大多是让记者难堪、尴尬、知难而退。很少有人思考把记者当成伙伴、助力的。
其实,记者所要获得的,无非是所在机构需要的事实和态度,如果你有能力,就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强这种事实与态度;如果没能力,结合自己的身份和权限表达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思考“绝妙”,那一定要琢磨这三件事:
1、自己录制保留问答,避免媒体断章取义,绝妙与扯淡往往就是剪辑一句话的距离;
2、对传播和新闻领域的认知要有超过记者的信心,怕就怕自以为是绝妙;
3、不要光停留在“记者目瞪口呆”上,一定要思考“受众看到这段访问会怎么反应”,有时候显得被欺负,反而能获得广泛支持,也是一种“绝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