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如何和媒体或记者打交道?

泛旅传媒 2023-07-08 17:16 编辑:admin 179阅读

作为一个积攒了多年槽点的媒体狗终于等到了这个问题!!!对此问题我的思索已然贯穿了我那并不漫长的职业生涯~~~

首先,前提我无比赞同楼上

@陈万如

的观点:现实中人们接触到媒体,往往存在利害关系,记者不会无缘无故找你,你找记者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你找媒体到底为了啥呢?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半数以上采访对象存在三个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这种情况在热线以及纠纷,尤其是各种苦大仇深的矛盾类新闻中尤为突出,不少采访对象在哭诉一大通之后,没有明确的诉求,很多纠纷、投诉等等问题,你之所以找媒体,是希望能警示对方、还是诉诸于舆论而达到要求其赔偿、道歉,还是什么什么结果,光是一通情绪的发泄并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不会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此类问题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采访对象,并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和回答记者的问题,觉得“XX就是XX,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这个样子。”还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采访对象,他们喜欢采用比较专业和抽象的方式去描述一个物件或者事情,然而所谓大众传媒的概念就是这个报道是要给大众看的,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要尽量地形象化并易于被人理解。如果记者恰好对所采访内容了解得比较深,那万事OK,如果事件或事物记者也并不了解来龙去脉,那么采访很容易演变为以下的样子:

采访对象:blablablabla

记者:所以说您的意思是不是blablablabla

采访对象:是/不是

一句一提炼,一问一总结。如此重复若干遍。

第三:没有重点也没有逻辑。很多采访对象喜欢在描述事情时,先从背景开始交待,一大串背景讲完以后,重点内容一笔带过,而且如果此时采访对象还兼有第一个问题——诉求不明,那么基本上,讲完之后,他自己也忘了重点是啥。逻辑方面也并不需要多严谨,但是,至少要做到,要么按时间来,要么按人头来,要么按事情轻重缓急来,要么按诉求一二三四来,不要搅和在一起。

这种情况常见于上访群体对媒体的倾诉中:若干年前我家谁谁谁blablablabla,另外一个谁blablablabla,现在谁谁谁又blablabla,他当年是blablablabla,这不是我们几个人的事,这是很多人都这样,谁、谁和谁谁谁哪一年都blablablabla,最后双方都歇菜了,一梳理,发现前头出现的人跟现在要讲的事对不上号,或者某个人说着说着,到最后没了。

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应付媒体或记者就没什么了。

———————————————分割线————————————————————————

第二层面,涉及到相互之间的合作愉快问题。是的没错,采访对象和媒体之间,就是合作关系。然而由于一些偏见的存在,很多时候合作并不是很愉快,甚至会引发矛盾。

1.录音/录像问题

很多人对录音录像十分顾忌。但是我想说的是,不要害怕录音录像,本质上,录音录像起到两种作用,它既是一种表现方式(如电视画面、广播音频),又是一种记录形式,而记录形式某种意义上对双方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一方面,记者在回去写稿时,如果有记不清的地方可以查录音,避免出错,另一方面,如果双方对于发布的报道存有分歧,那么原始的录音录像就是最好的证据。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匿名或马赛克的话,直接提就好,大部分媒体记者会很乐意接受这个要求的。

2.说话真实性问题

请尽量保证自己说话内容的客观真实。为什么说尽量呢,因为有些夸大甚至错误,并非由于采访对象故意而为,但没把握的话,尽量不要说,或者说完加一句,“不确定,你们可以查一查。”

3.发表前看稿问题

电视新闻就不用说了,基本上受访者没有提前看到的可能。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纸媒和网媒。需要说明的是,记者在发表前,按规矩是不可以让受访者看稿的,但在涉及专业知识或有特殊情况时,记者会请受访者对于关键信息进行订正,这并不意味着,受访者觉得对文字表达形式不满意,就可以要求怎么怎么修改或删减,对不起,这是编辑的事,纠缠是没有用的。

在这里举个栗子,天津发生爆炸之后,我曾去开发区采访了某企业一位书记。对方接受采访的前提就是发布之前要看稿。等稿子写完之后,我拣关键信息点发给了这位书记,随后她电话我,就其中的某一句话,声称自己并没有说过这句话。然后我说,我有录音。

然后这位书记就爆点了:你怎么能未经我们允许就录音呢?

由于我国尚未有新闻法,因此并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定,什么情况可以暗访,什么情况必须明访。且对于那一次采访,我录音笔就摆在笔记本上,再说,在一般性的采访时,双方是平等的,没有经过同意才能录这一说。或许某些情况下(如事故等),受访者会要求不做录音录像,出于理解,记者会尊重这个要求,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风险的基础上——万一报道出来,有受访者咬定这是不实报道,打官司要求赔偿,记者哭都没地方哭。

在得知我有录音之后,这位书记又改了口径:我这是个玩笑话,怎么能当真写在报道里呢?

亲们能理解我当时差点歇菜的心情么?这位书记居然是分管宣传的。

录音笔一开,采访就正式开始了,意味着你要对你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不确定这句话能不能说,那就不要说,哪来那么多玩笑可开。

再然后这位书记跟我说,反正你们这么写不好,我建议你们参考《XX报》的写法。

嗯,就不说让一家媒体去“参考”另一家媒体的写法,这么个事儿对不对了,《XX报》是一篇200字的通讯,而我要写的是一篇4000+的长报道。这位分管宣传的书记,除了祝她事业一帆风顺以外,简直不知该如何作评价。

————————————————再次分割——————————————————————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现在媒体并不景气,一线员工赚的也并不多,但真正让人觉得难受是广大人们开口闭口就是“妓者无耻”“媒体无良”,媒体怀着各种叵测的居心来误导别人,事实上,正规的媒体犯不上故意跟你作对,恶意歪曲揣测抹黑你。

你将各种矛盾归结于媒体从中作梗,然而医患矛盾、警民矛盾,blabla七七八八的矛盾,根源是在于媒体报道吗?不可否认,的确在某些报道上,记者由于专业所限而会犯错误,这也就是在某些特定条口,如医疗、金融等,越来越多的媒体会倾向于聘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做记者,以减少错误的发生。但民生记者呢?今天4S店有猫腻了,明天楼下小餐馆老板用地沟油了、后天孩子被老师体罚出心理阴影了,你那么爱在自己的专业里喷这新闻做的多么不专业,都未必是业内权威,那记者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是专家吗?

不能说每个记者每篇报道都无懈可击,但每一个靠谱的记者出报道前一定会查资料、访专家,发布前谨慎再谨慎,检查再检查。

你说记者都心坏了,敲诈勒索收封口费。除却被定案的,这些可曾发生在你身上?别拿隔壁村二大爷那远在矿上的儿子说事,双眼紧盯着媒体是不是传谣,自己道听途说就有理了?事实上,就从我实习到自己工作,跟过师傅十来位,共事同僚二十几,拿过车马费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在他们的教育下,本宝宝连这个心带这个胆都没有,我说这个行业还是有自律的,你信吗?

这个行业是存在有问题,加上如今自媒体的发展,更是良莠不齐,但在某些情况下,媒体也是弱势,大部分的媒体人,是正正经经想做点事的。

别拿什么无冕之王、新闻理想来恶心人了,如果说真有什么“新闻理想”的话,对自己的每一篇稿子、每一条片子负责,这就是坚守理想了。一种职业而已,有其自身必须坚守的一些职业准则,也有其不得不屈从的现实环境。借用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句话结尾:我们没那么牛逼,我们跟其他所有的行业一样苦逼。

愿世上各行各业都少些误解。

(深夜手打,有点犯困,如有错误,还请指正,多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