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美

泛旅传媒 2022-01-13 22:39 编辑:毕会 250阅读

  ≤徽派园林≥

  园林是指依据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巧妙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动植物等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风景组合。它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人们游赏憩息场所。徽州古园林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存在于徽州土地上的园林,同时也包括存在于徽州地域之外、以徽州文化理念为指导、供客居他乡的徽州人聚会或赏玩之用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园林。
  徽州古园林始于南宋。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迁至临安(即今杭州),徽州成了南宋的大后方。随着徽州与当时京城各种交往的日渐频繁,园林意识也渐渐由西而入。所以徽州古园林在开始时有着较为明显的杭州园林的痕迹。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才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由于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它注重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统一。
  第二,以徽州文化内涵为基本内容。它的建筑含有非常丰富的徽州文化内涵。从园林结构到园名构思,从景点名称到景物布置,无不体现徽州文化的底蕴。
  第三,以徽州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这样的地理状况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师法自然。
  第四,以徽州动植物和本土建材为建园素材。虽然它有少量有外来饰物作点缀,但绝大部分基本上都是以徽州本土的动植物为素材进行装点的,尤其是以徽州的梅、竹、松、石为基本素材建园,一方面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求得园内构建与园外大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第五,以徽派建筑风格为基调。有的园林座落在庭院之中,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浑然一体。有的园林虽然建筑不多,但点睛之处无不彰显着徽派建筑的风韵。
  第六,以幽静怡人为目的。它虽然具有游玩、观赏、修身、养性、聚会等多种功能,但幽静是第一要义。因为修建园林,主要是达官巨贾们退隐后而享用的,或者是为退隐而做准备的。只有幽静,方能修身养性,只有幽静才能使人身心放松,延年益寿。
  徽州园林可以按其所处的不同环境和功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种类:一类是显赫家族自建自用的私家园林。如较为出名的有唐模的檀干园,该园模拟西湖而建,故有“小西湖”之美称;西溪南的果园,主人是明嘉靖间的巨富吴天行,园的设计者为祝枝山、唐寅;潜口的水香园,占地2000多平方米,气势宏大。明、清两朝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名士游过此园;富堨的娑罗园,为乾隆时名医汪世渡的祖居别墅,因其子汪大顺为皇帝治愈顽疾而得御赐红豆树(即娑罗树)两棵,栽于园中,并以此而名之。也有一类是寓情于景,小中见大的庭院园林。造园于庭院之中,是徽州园林的常见手法,利用宅院有限的面积,依照地形,运用山池、园艺、雕刻、书画等多种手法,置山林于庭前,引流水于院后,叠山理水,巧妙布局。真正是庭院深深,诗情画意,幽静怡人,妙趣无限。庭院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西递的西园。此园建造于清道光年间,砖砌的八字形门楼为入口,3幢楼房一字形排开,以一个狭长的庭院,将其连成一体,庭院之中又以砖墙、拱形门洞及墙上长方形漏窗相隔,形成了感觉上的前园、中园与后园。如此处理,使得整个庭院处于一种“隔与不隔,界与未界”之间,给庭院增添了幽深之美。再加上庭院中所置的石几、石鱼盆和假山、盆景与花卉,更是给人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的感觉。另有一类是官府享用的衙署园林。这类园林是官家自建自用的。中国传统社会讲求 “学而优则仕”,封建官吏大多是文人,其审美情趣,文人心态在衙署园林构筑中均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如徽州府衙的环境就是“山水掩映,清幽雅致,绮丽豪华的佳境。”再有一类是古刹鹤轩亦通幽的寺观园林。古徽州儒、释、道并存,寺、观、庵兼备。寺、观、庵选址通常为青山绿水之间,其院内受世俗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作园林式地布置。当然,寺观园林除了一般园林特点之外,还有其宗教文化特色。所以,无论是徽州府城郊的圣僧庵还是歙南小溪村的丛林寺,均是四周竹树阴护,内有苍松修竹,桃花流水,而且均有表现佛学内容的名家创作的大型的罗汉壁画。为寺观园林增辉添彩。再有一类是古老村口的水口园林。水口是古徽州人在自己村口刻意营建的以树木、塔亭、庙宇为主要内容的成为村庄突出标志的景观区域。它是徽州村落整体建筑中的“门户”与“灵魂”。水口的树木建筑是村中大族族规中明确保护的,任何人不得随意毁损。所以,水口园林虽然没有围墙保护,但所有村民为了自身的平安与丰成,也都能自觉尽力地去对其加以维护。
  徽州古园林多种多样,各式各样的园林把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装点成一座大园林。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城如在野”,“山水引入家”。它之所以量大势宏,极尽精雕细刻,极尽曲径通幽之妙,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徽州山水美,为它师法自然提供了可能;其二是徽州文化底蕴厚,为徽州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奇思妙想;其三、徽商经济势力强大,为徽州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样,就让我们今天还能享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这一遗产受到世界的瞩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歙县的一家古典建筑公司就应德国歌德故乡的邀请,为其建造了徽州古园林式的春华园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古老的徽州园林≥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句诗。这个曾让汤显祖“一生痴绝”的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黟县的宏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村中有明清古民居1300多幢。旖旎的湖光山色与古老的民居祠堂交相辉映,犹如画中的乡村。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之处的便是宏村没有围墙的界限划分,环绕于村旁的层峦叠嶂的翠峰就是这个巨大的古典园林的围墙。

  ≤徽州古民居的特点≥
  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满眼都是高大的马头墙灰黑的鱼鳞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门板等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在明代以前,民间是不准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政府开始允许民间祭祀自己的始祖,从这时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现。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它后枕龙山前伏狮山和象山,一条古道横陈前门,道外的龙川溪水环宗祠流过,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轴线上的影壁、平台、门厅、正厅、前后天井,寝厅和特祭祠等建筑物,均衡而对称地排列着,纵深84米。加上东、西、北三堵无一窗口的高墙,十多米的三重檐门楼以及从平台到寝厅逐步上升的地平、门楼、正厅屋脊和寝厅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这种深邃、高大和宽阔的比例关系,造成了宗祠的雄伟气势,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沉重的肃穆和浩渺的压抑。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这是古人的文明。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 徽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徽州,这片古老神秘的热土,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一直延伸到近长江沿岸,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这些都是徽州地区林木密茂,山清水秀的如画风景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典园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古时称“三天子之都”,远在六七千年前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居住着一支叫做山越的先民。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在秦汉时期就设置了郡县,隋唐以来,名称变更多次,直至北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是定名为徽州,沿用至今。历史上,由于躲避战乱和种族压迫,北方的世家大族纷纷举族南迁,进入崇山峻岭的徽州。而徽州土地狭小,古徽人只好出外经商。到了明清时代,徽商称雄江南,富可敌国,形成了“无徽不成商”的鼎盛局势。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休憩要求成为徽商在客居地和徽州老家建造大量园林的主要因素。更由于徽商重视诗书礼仪,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审美情趣,徽州园林在徽商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古徽州的经济≥
  提起中国古代的商帮,首推必非北方之晋南方之徽莫属了。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一。徽州人的商业活动起始久远,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虽然各种徽州文化现象肇始早晚不一,但其极盛期却同徽商鼎盛期基本吻合:新安理学始于南宋,元代、明代中前期最盛;新安医学启自东晋,盛于明清;徽派朴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风格 ,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登峰造极 ;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兴盛;徽派盆景始自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 ;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明万历年间,徽剧形成自己的风格 …… 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巧合,而恰恰说明徽州文化对徽商具有某种依存关系。经过长期的商业经营,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之充实者,以万千计,其次亦以数百计”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藏镪有至数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徽商富有程度可想而知。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一定的经济往往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徽商充裕的资金为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微州文化方方面面与徽商的关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着本论文讨论的主题,来探讨一下徽商经济与徽州建筑园林之间的缕缕联系。
  徽派园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徽州建筑师唇齿相依的。没有徽州建筑,徽州园林就不完整统一,没有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就形单影只。徽州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桥坊柱碑哪一样不是建筑实体,哪一样不是园林的肌体,反之,徽州园林又处处衬映着徽派建筑的美。所以说,徽州建筑之于徽派园林是万分重要的元素,徽州建筑中最杰出的三雕艺术也对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徽州园林与徽州建筑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故有人往往将其合称为徽州园林建筑。
  ≤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