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王陵中出土过哪些国宝级的文物?有何价

泛旅传媒 2021-10-14 07:01 编辑:admin 300阅读

【文藏来答】战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活跃在今河北省境内的一个国家。在列强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是当时兵车超过一千辆的12个“千乘之国”之一。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狩猎纹铜鉴纹饰局部

凭借其勇猛善战的雄风和纵横捭阖的策略,中山国曾经称雄一时,在列国争强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国家命运又几经起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两千多年来战国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中山王厝墓殉葬坑出土的狗骨架

金银狗项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勘探了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中山成公墓、中山王厝墓和中山王族3、4、5号墓等五座王族墓和百余座贵族、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使中山国雄风再现于世。

在已发掘的五座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都曾经遭到严重盗掘和焚烧,但仍出土玉器数千件,如此众多数量的玉器在战国时期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

尤为独特的是,中山王厝墓还出土了一批带有墨书文字的玉器,是十分罕见的文物珍品。战国中山国王族墓出土的玉器,玉质优良,造型生动,工艺细腻,代表了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战国时期玉器的珍贵资料。

龙耳谷纹黄玉系璧

外长径9、外短径3.4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黄玉质,栗黄色,玉质较细,不透明。整体弧曲,中间为长圆形璧,璧上装饰谷纹。璧的两侧各有一蟠龙耳,龙身凸起,身上有孔,周缘有棱。

谷纹青玉环

外径11.5厘米,中山王厝墓陪葬墓出土。青玉制,灰绿色,半透明,有光泽,局部沁蚀处泛灰色。边有棱,两面雕谷纹。

双夔耳青玉环

长径7.5、短径3.8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青玉制,浅翠绿色,半透明,玉质细腻,纯净无暇。一面光素无纹,一面有谷纹。环的内外周缘起棱,肉的上部中间有一孔。环两侧各饰一夔龙耳,龙背向内,长角,枣核眼,嘴内勾,下有两肢,尾部内卷。

龙凤白玉佩

长6.8、宽3.8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佩为白玉制,因经火焚而白中闪灰。造型为双龙双凤的组合,由对称的二龙二凤和一卷云状环构成。龙独首双身,龙头居于中心,身体向两侧对称伸出,双尾向下勾卷成长冠斜立、嘴如尖勾的凤头。龙身各有一长足,爪尖相接形成系孔。器物中下部有一椭圆形卷云状环,环的周围龙环凤绕,成为器物的核心。如将玉佩颠倒,则是两只飞凤,凤头为龙尾,凤翅为龙身,凤足为龙足,构思十分巧妙。用浮雕和阴刻线在不同部位雕有丝束纹、斜格纹、长毛纹、勾云纹等多种花纹,层次分明,细腻精致。

透雕夔龙黄玉佩

直径6.4厘米,中山王厝陪葬墓出土。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山王族墓共出土龙形佩204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前所未见。这件玉佩为黄玉制,用圆形玉片透雕而成。中心是一只圆环,环上刻扭丝纹,环边有棱。环的外廓透雕三条形态相同的夔龙,夔龙曲颈回首,口微张,吻上翘,身刻鳞纹,拱背翘尾,体态矫健,充满张力。

拱背回首龙形黄玉佩

长23.6厘米,中山王厝墓陪葬墓出土。这件是中山国墓葬中出土最大的玉佩。黄玉制,半透明,通体雕琢谷纹。龙头较小,短角前曲,枣核形眼,上吻圆而长,躯干粗壮,腹背隆起,尾巴上翘,昂首回头作云中腾飞状。

龙形青玉佩

长8.7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青玉制,半透明,玉质较松。龙细尖耳,枣核形眼,丝束纹龙吻上卷。身体蟠卷回绕,尖尾向外卷成环状。胸部、后体、尾部各有一弯尖状爪。中上部有一系孔。体表浮雕谷纹,边框有棱。体态灵动,富有韵律。

龙形墨玉佩

长9.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墨玉制,沁处呈灰色。昂首,体下部往复折曲。头上长角前勾,上吻残缺,下唇外卷,边有二足,尾尖缺。中部有一系孔。身雕谷纹,周有边棱。

虎形黄玉佩

长10.9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黄玉制,虎头,尖耳,耳后有卷毛,椭圆形眼,宽鼻大口,下唇内勾。背部弓曲,腹部垂圆,尾部上前折,前后各有一足。脊部和面部各有一系孔。造型奇特,线条繁复,浅雕阳纹和阴线。边缘主要饰一条丝束纹或扭丝纹,上半身为似虎皮斑条纹的节片纹,头及腹部为似云纹的蚕纹。

蛙形小玉兽

长1.9-2.1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共17件,均为墨玉雕制。小兽头部较扁,鼻和眉横竖相接,鼻子较宽,眼睛细长。身体象蛙,但有尾,上曲的尾巴紧贴臀部。按形状可分为两种,一种有8件,玉色较匀净,雕琢较精细,形体挺拔,头颈稍长,四肢着地。另一种有9件,玉色黑白相杂,体形较肥,下垂的腹部与足部相平。小兽昂首蹲伏,憨态可掬,十分生动。

小玉人

女性形象6件:高3.2-4厘米,男童1件:高2.5厘米,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为随葬人俑,呈片状,有白玉、墨玉、黄玉和青玉等多种质地,分为儿童、青年女性及中年妇女几种形象。女俑头梳牛角双髻,身着圆领窄袖对襟衫,身穿方格长筒裙,圈手而立。男童头顶梳单髻,身穿窄袖方格纹袍,袖手而立。方格纹衣裙和牛角状发髻,是战国时期鲜虞人特有的服饰和发型。

蜻蜓眼琉璃珠

径2.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圆形,中间有孔,有玻璃光,半透明。蓝色玻璃体饰蓝点纹珠,即所谓蜻蜓眼。蓝点有白边,是嵌入器表的装饰,嵌入后加高温,使之与器胎结为一体。

墨书双龙青玉佩

长6.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中山王厝喜爱收藏美玉,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及“集玉”、“集它玉”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材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传经历。这件玉佩双龙体表遍饰虺纹,身型修长,体似弯弓,斜向相交,构成优美的弧线。在两只龙尾间还夹有两条相背的小龙,别致精巧,形态可爱。上有墨书文字“它玉珩”,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资料。

中山王族墓出土的玉器,造型多样,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显示出娴熟的技艺,是战国时期玉器的代表作。战国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族鲜虞部,因此中山国的玉器既典型反映了战国时期玉器的时代风貌和审美特征,又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艺术色彩。一件件精美的中山国玉器,线条和纹饰都挺劲流畅、充满活力,表现出刚健挺拔的气势,充满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生机,充分表现了战国时代狂澜激荡、欣欣勃发的时代精神,也显示出战国中山国奋发图强、意欲争霸的强劲气概。这些玉器因凝聚了昂扬不羁的战国气韵、中山雄风,而成为时代风神的生动写照,成为千古绝唱的艺术典范。

原文作者:刘卫华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5年12月刊《战国中山国出土的玉石》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