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过那么多地方,你欣赏过的国内的最美的自然景观是哪里?

泛旅传媒 2023-06-12 18:28 编辑:admin 118阅读

旅行9年,7个国家,106个城市。

去亚青寺完完全全是一个意外,

在此之前我连它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遇到的人,都说这是川西最后的净土。


01去吧,你一定会喜欢的


起初是在色达佛学院的西山,一同看日出的风光摄影师极力推荐了亚青寺。

他说,这是一个比佛学院更加原始、更加让人震撼的地方。

风光摄影师总是最知道哪儿有隐世美景的人,不由被说得心动了。

网上对于亚青寺的介绍并不多,连住宿都没法预订。还在犹豫不决中,就遇到了一个广东旅游团。导游大哥以前也是个背包客,后来才慢慢转做旅游业。估计是我背着大登山包徒步的身影触及了他的年少回忆,正巧他们也去天葬台,大哥热情地邀我上了旅游大巴。碰上专业导游自然就打听起了亚青寺的情况。大哥跑川西线好几年了,各大景点都去了无数遍。他说,近几年川西游客越来越多,资本的进入让许多地方都开始变得商业化。

唯独亚青寺,到目前为止,依旧保持着几百年来的样子。如果还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看,你应该会很喜欢。


我向来随心所欲,加上这次是一个人出门,来去自由,当下便决定前往亚青寺。


02一日体验蜀道之难


蜀道之难,诗仙李白早已明言,难于上青天。

高山险阻是把双刃剑,既痛苦于这动辄数十小时的长途跋涉,又希望这一座座雪山能够延缓些时代的脚步,保留更多原生态。亚青寺在四川白玉县昌台区阿察乡境内,与西藏仅有一江之隔。离成都700多公里,跟色达一样同在317国道川藏北线之上,交通非常不便。11月已经下了好几场雪,路两侧堆了厚厚的积雪。由于色达没有直达汽车,只能去甘孜县城转车,我在佛学院门口拦了辆小面包车。川西多是这样的车,五菱或是其他国产品牌的,前中后三排,挤一挤能坐下8、9个人。

小面包出发时间比大巴灵活得多,攒够一车就能走。经常看到当地人坐这种车,扛着蛇皮袋,站在路边招招手就停车。我坐的这辆车全是藏族人,清一色老人和小孩。似乎离城市越远,人的耐心就越足。在车上等待“满员” 往往要半个一个小时,大家都习以为常,有说有笑。

到了甘孜县,汽车站很小,临街一个大铁门,里面停满了白色面包车。边上有几辆大巴和公交车,看了看挡风玻璃上的牌子,都是开往成都的。刚一下车就冲过来一堆揽活的司机,听闻我要去亚青寺,竟没有一人前往,纷纷指了车站左边停着的米色小巴车。现在是旅游淡季,亚青寺地处偏远,司机们自然不愿意做赔本买卖。

小巴车属于公交公司,有固定开往亚青寺的班次。下一趟车在一个小时后,于是出了车站,打算趁机逛逛甘孜县,顺便找个银行取钱。出门在外,我不会备太多现金,大概三四天的开销就够。在色达的几天,除了青旅可以使用手机支付,其他地方只收现金,身上的钱早就所剩无几。

甘孜县城不大,热闹的不过两条街,但比起色达来已经能称得上是“大城市”了。街的尽头就是雪山,倒是别有一番滋味。路口买了个油饼,没什么味儿还有点腻,但还是啃完了。跑到雪山里,对食物的要求只剩下了”热乎“二字。

小巴车晃晃悠悠开出了甘孜县,放眼望去,车上的人都身着黑色的传统藏族长袍,就我一人“城市化”得有些格格不入。

若说色达是晕车族的恶梦,那去亚青寺的山路就是全人类共同的迷魂阵。

一路都是雪山,垭口海拔比佛学院的山顶还要高出不少。山路八百弯,除了刚出县城时有一段水泥柏油路,其余大半都是铺满石块的泥路。小巴车咔吱咔吱的响个不停,时不时就能听到碎石块撞击两侧车皮的声音,我提心吊胆生怕它半路抛锚。


03亚青寺的小旅馆


到亚青寺的时候,车上只剩下了我和一位老喇嘛。天色已暗,得赶紧找个地方休息。村子不大,倒是有不少住宿的地方,参差不齐的红色油漆招牌,看起来都不算靠谱。旅店大都是村民自家改的,一楼自住,二楼以上是客房。

沿着水泥路走了一圈,仔细打量了所有小宾馆,一个人出行总要谨慎些。最后挑了家看起来最“豪华”的:这是唯一一栋贴了外墙瓷砖的房子。要了个房间,40块钱,老板领我去了三楼。

房间放了两张床、一张古早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墙上的壁纸已经开始发黄,唯一的电器是一盏日光灯。不过还是能看出来费心装修过的痕迹,床是藏式雕花的,墙边有踢脚线,地上铺了仿木纹的地板革。室内和室外基本一个温度,进了房间也不能脱下外套。我的要求不多,有电热毯和插座足矣。走廊尽头还有个小浴室能洗热水澡,属于额外惊喜。

开往亚青寺的山路

04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去爬山


五点闹钟响起,从房间那扇不太干净的小窗户看出去,外面还是漆黑一片,唯一的光亮来自远处山顶佛像身上的彩灯。藏地几乎人人都信藏传佛教,亚青寺又是出名的苦修灵气之地,自是聚集了一大批虔诚信徒。因此,这里的佛像、庙宇都修缮的极为精美。听闻山顶的莲花生大士像,镶了金身,开过光,自然要去一睹究竟。

由于这趟旅行是临时起意,带回国的行李里只有几身单衣单裤,完全应付不了11月川西零下十几度的下雪天。出发前从堂妹和我妈衣柜里抓了两件厚外套,一件白色羊羔绒夹克,一件黑色长棉袄,又厚又重完全不适合户外旅行。光把衣裤穿上就花了十几分钟,手裹成了莲藕状,只能上下摆动。心里暗暗发誓,若是下次再来,定要带轻便保暖的衣服。

路上空无一人,没有路灯,天黑得连相机都无法对焦。不知从哪上山,只好朝着山顶光亮处走去,想着离得近了没准就能找到路。反正起得够早,费点时间寻路也还是能赶上日出的。走了一会儿,路过寺庙,这儿倒是灯火通明。虽说天色还早,已经有不少村民在转经。上前问路,老乡不会普通话,我讲不来藏语。走遍天下最管用的还是肢体语言,指了指山顶的佛像,又指指自己,表示想要上山。

老乡看懂了,指着经堂边上的小路,手指绕了几圈,我猜是说要沿路转上去吧。踏上小路才理解老乡为什么打圈,这条路有一大半隐没在依山而建的房子中,我就在这漆黑一片的巷弄里来回打转。有一段分明是走在了谁家排水渠上,上面只盖了几条钢筋和木板,踩了咿呀嘎吱地响,还有回声。

我并非多么胆大之人,照理说这漆黑一片,又无同伴,该害怕才是。当下心中却一点都不怵,大概是觉得妖魔鬼怪不至于自讨无趣,在菩萨佛祖门前作祟。


05修行山顶的风光


山不陡,爬了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山顶上是平坦的草坪,隆冬时节,早都枯黄了。天边刚出来些光亮,能看到草上结了厚厚一层白霜。踏在上面,脚底传来一阵阵寒气。山顶立的是莲花生大士像,大概五六米高,全身鎏金,底下是一个莲花宝座。佛像的线条很柔和,眉目间透着慈爱,立在山顶,仿佛在守护这方土地。脚下的山被称作修行山,大概也是因此吧。

佛像面朝正东方,也就是觉姆岛的方向。觉姆岛是一个圆形河心岛,一条昌曲河将其和扎巴区隔开。亚青寺信奉的是宁玛教,俗称红教。僧人着红袍,男性僧人称作扎巴,女性叫觉姆。岛上住的都是觉姆,成年男子不允许进入。

莲花生大士像


06此生不换的日出


天将将变成暗蓝色,估摸着离太阳出来还有一段时间,偷懒如我,在草地上找了块石头,搬到悬崖边,正对着东面的觉姆岛。

安排好座位,裹紧围巾帽子,摆出一副看电影的架势。

只不过这是场一个人的电影,演员来自广阔天地。



我是日出狂热分子,每次出门总要找个地方看上一场才算满足,这已经成了我的旅行保留项目。

大大小小的日出看过不少,亚青寺的这个清晨,在我心中能排到前三名。

日出的美妙在于颜色多变。

最好有云,有了云层的映射才能观察到所有细微的色彩变化。若是无云,有山也是好的,日照金山属梅里雪山的最美。

修行山正对着昌曲河,能听见潺潺水声,偶尔有几只飞鸟略过也为这部“电影”添色不少。最妙的是,觉姆们晨起做饭,天刚亮岛上就升起一缕缕炊烟。正好和山里的水雾缠在一块,低低的悬在觉姆岛上空。远远看去,宛如仙境。

光是这般布景,就足以撑起一场动人心魄的日出。

正出神,整片天不知不觉成了紫红色,连觉姆岛上方的薄雾也被染成了淡淡的香芋色。紧接着,天空逐渐亮了起来,紫色慢慢褪去,透出高原独有的纯净蓝色。也许是气温太低,阳光洒下,漂浮的云雾竟迟迟不肯散去,笼罩在小岛上方,如画卷般铺开。这样景色,就是再让我冻上几个小时都心甘情愿。


07震撼人心的百日修行


阳光照亮了山坡,才发觉我所站立的修行山是一片视野开阔的草场。四周雪山环绕,脚下泥土是深红色的,草都枯黄了,有种万物萧肃的苍茫感。



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岛上鳞次栉比的小房子,小房子上又叠着许多冰箱大小的盒子。低头看去,整面斜坡上也立着大小相仿的盒子,一直延伸到远方的雪山下。色达佛学院漫山遍野的红色建筑群已经令人叹为观止,眼前的觉姆岛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比佛学院多了一份出世的清幽。

每年大约11月份,觉姆们会进入这样的盒子中,开始为期一百天的苦修。在盒子里不能吃喝,直到日落才能出来。难以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她们忍受干渴饥饿,一整天都待在不过半人高的封闭空间里。

进入盒子修行的觉姆们

在这个偏僻的雪山脚下,有这样一群人过着清苦的生活,遵循着古老的宗教传统,以如此艰苦卓绝的毅力,去追求心灵和肉体上的解脱。这让我想起了穆斯林的斋月,同样是日出开始,早中晚祷告五次,太阳落山才能进食。

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相距万里,隔了数个世纪,却发展出了相似的修行方式。

或许人类基因里从不缺少对精神世界好奇心,我们的DNA里都种了一套”原型故事“,才发展出形形色色的宗教、哲学、心理学、神秘主义…

或许也是因为这些多样性,人类才能应对数万年间的宇宙变化,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

世界和而不同,才美好。



那个清晨,

我坐在草地上。

远处是连绵的雪山,

近处是在闪光的霜草,

觉姆穿着红袍弯腰一点点向上爬…

飞过两只鹰,

我听见了叫声,风声、钟声和炊烟。

我看见自己在山坡上的身影,

越来越渺小,

直到消失在这片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