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设计公司,国内不是没有,但的确不多。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张唐事务所的优势是什么?它有什么值得行业借鉴之处?
在当下普遍浮躁的整体形势下,我对张唐的好感度一直都是满满的。
记得2015年的时候,谈设计公司上市(Antao 那一年正完成了上市),更偏技术思维的我,当时还是不太能理解的。包括当时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及后端支持行业--雕塑,或者儿童游乐设施。也间接促成了他们和JG的勾兑,当然Anto最终完善了它的文创、Aha工作室(雕塑装置及儿童游乐设施)、软装版块,并且开始引入自然教育版块,并开始了主题乐园结合前期策划、全周期运营的商业模式。而JG,从设备供应商到场地定制设计,到主题乐园品牌落地、正式运行……五六年时间,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
而我对张唐的好感度,始于他的坚持,以及让甲方省心的工作态度。
坦率地讲,国内一线景观设计公司,都有合作过。但它们的第一版施工图,基本都是车祸现场。连续撸三遍,顺利出图的,那还算是良心公司。还有许多坑,都是甲方主导一路填过去的。但,张唐的图纸是最省心的——从方案到施工图,它们的落地性很强。团队也很稳定,不会出现进行中的项目因为换人而增加了沟通协调的成本。此外,他们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以前在做良渚文化村一个商业街项目,现场复杂的标高关系,也正是因为与张唐合作,整个推进过程都很顺利。据说,当年的项目负责人,目前还在张唐,而我却已经换了N家公司了……
张唐从来都是一家小而美的事务所。譬如在儿童游乐方面,阿基米德取水器,各种的水动力设施。有很适合孩子们玩的,也有需要后续改善的(譬如劝学公园几个亲子互动设施,基本上大人都无法启动它)——我曾佩服他们的奇思妙想,以及在设施设备方面的探索与尝试——直到看到了澳洲某地的设备原型。but,我并不是要去谴责他们的非原创性。因为,能把自己经历中一些好的想法落到项目,并且不停地完善它们,哪怕是借鉴,也很好——他们在思考,在尝试,在完善。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然,在国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知道阿基米德取水器,知道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而在云朵乐园,在鲸奇谷,那一片水游乐场地,在模拟水流自然侵蚀沙地形成的肌理。在我看来,是一种从设想到落地的尝试过程——很多设计公司未必会去做,比如施工图上比比皆是的“详专业厂家二次深化”——而这种尝试的缺位,就导致了从方案到落地的差异。
比较羞愧的是,10年前,Vanke已经尝试全设计专业BIM的应用,10年之后,它依旧没有被普及。设计行业真的飞速发展了吗?它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相关工具,这10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变化的是市场,是地产从高溢价到快周转。是这种快趋势下,整个行业的内卷。是行业的资本化,以及从业人员的血汗工厂化。所以,2020年,奥雅完成了上市。山水比德还在努力筹备上市的路上。在行业普遍焦虑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都在奔向资本化的路上……我无法想象,资本化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但从业人员的血汗工厂化,一定不是一种良性的市场关系。
而我特别钦佩的是,无论市场的快与慢,张唐一直按着自己的节奏去发展。不扩张,不急躁。依旧是有点“任性”的暑假,依旧在设计之余,思考设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张唐2019年初出的那一本《静谧与欢悦》,除了项目的美图,更多是他们关于项目的尝试以及对于设计的思考。非常值得一读。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因为张唐相对的财务自由,才可以这样“任性”!毕竟,成功很多时候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张东老师前期和Vanke合作的项目里,有来自ASLA关于生态可持续性方面的考量,也有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的改善和优化……它们,最终裂变为足以影响行业趋向的能量。却又不被趋向影响——无论市场资本化与否,技术是张唐所擅长的,他依旧会选择尊重并理解他的合作方,不急不躁地按自己的节奏,去常识、去改良,一直这样发展下去。
国内,这样不浮躁的态度,和探索尝试的“痴狂”,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就是朱弘博老师的种地设计。当然,一定得在朱老师深度介入的前提下。项目,从来都是三分设计七分营造。没有朱老师在现场种树、摆石,也不会有朱式的“一堆鬼斧神工嶙峋石,几棵横七竖八姿态松”,偏生几分宋时画意。
关于朱弘博的作品,详见2018年初整理的一篇小文。
这两年种地又出了许多好项目,依旧是造园式的经营,值得一看。
朱弘博和他的当代“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