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之眼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泛旅传媒 2021-11-10 05:25 编辑:admin 111阅读

撒哈拉之眼906万平方千米的沙海,年降水量仅为3吋最高温度高达57.7℃。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天体撞击地球形成的陨石坑,但是撒哈拉之眼的地势平坦,缺乏标志大型地外撞击构造的环状沉陷作用与地层翻转现象

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三清山神奇壮丽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 变迁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 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 构造运动。

第一次大海侵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 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 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
  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 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此后地壳仍有升降,只 是沉降速度和缓,范围广阔。

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侵,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 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 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
  以上两次大海侵,曾使三清山本部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 受沉积。

在距今4。 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 的边缘部分。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 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 基础。
  

在距今二三千万年前的年代里,相继发生喜马拉雅期的造山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山 岳大幅抬升,伴随水力侵蚀作用的强烈下切,使地势高低差悬殊。由于三清山的地质环境 正处于造山运动既频繁又剧烈的地段,所以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尤其是垂向的断层和节 理特别发育。
  山体不断抬升,长期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云天,谷陷 深渊的奇特地貌。三清山风景区的形成,可说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