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最近的实事报道

泛旅传媒 2023-07-19 20:07 编辑:admin 203阅读

2007年5月17日下午,第七届“华语电影传媒大赏”在香港九龙香伏则格里拉大酒店宴会厅举行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揭晓12项大奖得主。

作为中国唯一将内锋消地、香港及台湾年度公映华语电影全部纳入视野的电影奖项,华语电影传媒大赏以“深度开掘、锐意进取”为宗旨,由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资深影评人组成评审团,分量十足。在大家紧张的期待中,第七届华语电影传媒大赏昨日终于公布最终成绩单,2006年引起不小波澜的低成本喜剧片《疯狂的石头》(blog)成为最大赢家,获得最佳编剧、最佳男配缺基棚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4项大奖。马俪文(blog)导演的《我们俩》也收获颇丰,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演员奖。

漂流瓶和畅销书

2001年5月,法国《解放报》的韩石第一次来到张家树,不知道马菊花的女儿马燕要失学了。张家树是宁夏西海固同心县予旺乡最北的一个村子。辖下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西海固,1972年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当地的官员说韩石是爱德加·斯诺之后第一个到访的外国记者。韩石一行动身离开前,戴穆斯林白帽的马菊花把一张纸和3本作业本塞到了与韩石同行的萨拉·奈日手里。回到北京后,他们才知道那是一封信和几本日记。它们的作者叫马燕。信中说:“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里没钱。”韩石见过许多记录生活困苦的文字,但是一个13岁女孩子用自己的笔记录无数的小事情的简单文字给他很深印象,“震憾”。

27天后,韩石回到“处在世界尽头”的张家树。飞机从北京到银川只要1个小时,但是汽车从银川到张家树颠簸了一天。

马燕的妈妈正好当晚捡发菜回来,“看到我们,她明白她把女儿的日记交给我们,就像把一个瓶子抛向大海,瓶子到达了目的地,她泣不成声。”

韩石给马家留下了1000元。考中学一年要500元。韩石走后,众亲戚就来要钱,马燕母亲只好把一部分钱还账。

2002年3月,韩石第3次回到予旺。这次是来与马燕签订出版合同。韩石与马燕是将要出版的法文版《马燕日记》的合著者。韩石在书中讲述了他知道的马燕故事,韩石也没想到自己关于中国的第一本著作是这样的,他原以为该是一本政论性著作。他更没想到一篇关于马燕的报道会引起那么多的反响。韩石有28年的新闻经差键嫌历,在南非、以色列等地做过特派记者。

2002年1月14日,因为“9·11”的原因被延迟了的韩石报道《我要上学》在《解放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出。第二天就有许多邮件涌进韩石的电子信箱。3天后拉姆赛出版社的让·克洛德·加维塞维奇把电话打到韩石在北京的办公室,表示愿意出版马燕的日记。他的拥有25年历史的小规模出版社出版过《密特朗夫人回忆录》。

文章发表后,巴黎的一所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捐助了马燕,还给马燕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及你全家,并且希望你能继续就学。在法国,至少要到16岁,我们才有权开始工作,所以我们很同情你的情况,我们希望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并希望你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将来个光明的前途,以使你能帮助解决你家庭的虚手困难和需要。我们等待你的好消息,希望能给我们来信。”第一个寄来捐款的是《ELLE》杂志的女记者米歇尔费多西。她寄了500欧元。2002年7月,米歇尔费多西也来到中国,去了张家树,见了马燕。她的报道重心是西海固大量失学的女孩子。

韩石用寄自欧洲的捐款成立了一个协会,名字是“宁夏的孩子”。“宁夏的孩子”帮助了几十个予旺的孩子,只有两个是男孩子,其余都是女孩子。

什么改变亮谨命运

2002年10月,马燕在北京见到了她的法国出版商和她的法文本著作。《马燕日记》定价20.5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60元。

罗彦元是予旺乡的党委书记,从初中到高中都在予旺中学就读,后来从西安地质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予旺。罗书记不赞成媒体对马燕的关注,他见到记者时说:马燕这孩子翘尾巴了。又出书,又有人给钱,牛得不得了,村里人的意见大得很呢,说马燕不老实了,到了北京让法国人带到了歌厅呢。

记者到张家树村采访马燕的妈妈时,张家树小学校长虎登双把记者叫出来,说村里人对法国人赞助马燕不满意,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得到这些钱,有人争执起来,差点打起架来。

罗书记强调:教育是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村落的重要东西。予旺人穷,除了人多地少,主要就是教育落后,还有就是计划生育工作没有抓好。

记者问:“希望工程为什么不能在予旺乡的孩子身上落实?”罗书记说:“希望工程归县教育局和县团委管,乡政府,手伸不到那么长。”

记者问:“对于予旺乡大量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乡政府有什么作为?”罗书记说:乡政府希望能在民政款里给予适当的解决,比如给一些特困的孩子减免学杂费等等,在每年的入学高峰期,可以减免书费30%,减免学杂费20%。乡里规定,校舍紧张,5里以内的孩子可以不用住校,这样他们也可以少交粮食,少交伙食费。

“如果失学了,马燕很可能已经嫁人了。”马燕就读的予旺中学校长对记者说。村民重视男孩,女孩被当作劳动力,有的女孩从来不上学。如果家里没钱了,首先是女孩辍学。马燕可能的命运就是:年纪很轻就结婚,家长用嫁妆给她的两个弟弟找媳妇。

在西海固一直有女孩子早婚的习俗。记者在予旺乡看到很多怀抱幼儿的早婚的女孩子。她们还没来得及成熟的身体孕育着另一个生命。“她们婚姻没有法律的证明,也没有法律的保护。”马燕15岁的堂姐,辍学一年了,下个星期就要结婚。

在张家树见到马燕上小学时的老师王小燕,她是记者在西海固看到的具有新鲜气象的一个女孩子,她穿着鲜红的夹克衫,黑色的仔裤,白色的旅游鞋,她的眼睛明亮,说起话来就笑。她今年20岁,18岁结婚,用她的话说属于“晚婚”,但是她有一个患有脑瘫痪病的儿子。王小燕有两个班的学生,一个学前班,一个一年级,学前班上学的时候,一年级的孩子在外边晒太阳,一年级孩子在教室的时候,学前班的孩子在外边晒太阳。记者见王小燕的时候她正带着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共同朗读课文:

我坐上了飞船,

我飞向了天空。

我看见了中国,

中国有长江,有黄河,

还有万里长城。

在予旺中学记者见到了读初一的马燕,她刚刚从北京回到予旺乡,“在那里看了天安门,看了长城。”“很喜欢北京,那里很干净,很大,人也好。”“还有就是看不到废纸片,不像我们这里到处是垃圾和黄土。”

记者问马燕:“在张家树有许多孩子辍学,你为什么非要上学呢?”

马燕说:“我读书就是不想像爸爸妈妈那样生活。那样的生活太苦了。”

记者问:“读书就一定能过上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生活吗?”

马燕说:“读书就会有知识,有知识人就能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记者问她现在的理想是什么时,马燕回答:“希望家里能有一辆三轮车,有三轮车爸爸妈妈不用再用麻绳背麦子。”

附:

一个中国西北的失学女童的日记在巴黎出版并且成为畅销书,其版权被转售给多个欧洲国家和日本。这本书的正题是《马燕日记》,副题是“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下是部分摘录: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一件事。”我就说妈妈有什么事就说出来吧!别憋在心里,憋在心里会难受的。妈妈处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我就睁大眼睛望着妈妈,您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现在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老农种田还都要知识,没有知识种下的粮食是没有收获的。

妈妈接着说:“你们要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