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都承受了哪些骂名?媒体界应该承受这么多骂名吗?

泛旅传媒 2023-08-21 23:10 编辑:admin 157阅读

临下班,我才想起来当年学过一个传播学概念叫刻板印象(stereotype),费劲写那么多,果然是我上班太闲吃饱了撑的。有句话说得好:“在观点肆虐的时代,表达观点是危险的。在耐心稀缺的年代,闭嘴与怀疑是一种美德。”

===============================================

本来是讨论记者或者媒体工作者承担了怎样骂名的问答,却在问答中直接看到了开骂记者。点赞较多的

@Jidan

的回答,我想针对他的回答,做点给记者和媒体洗地的工作吧。


首先,我妄自猜测,

@Jidan

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应该是网络,他可能没有分清楚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网络媒体,也就是大家常见的门户网站如新浪、腾讯、网易(包括其客户端),加上近年来出现的新闻聚合类APP(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他们不生产内容,他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他们展现出的大多数的内容,都是copy传统媒体,主要是报纸及电视台的内容。目前网络媒体能够拥有采访和新闻发布权的,仅限于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各省的新闻网。而我们国家直到2014年和2015年,才开始有限度给网络媒体发放新闻总署核发的记者证。也就是说,大部分网络媒体是无权进行新闻生产,而只能转载。网络想要获得流量,只能在编辑上做文章,常见的情况是篡改标题和部分转载。这一点上,各大门户网站都是一丘之貉。因此逼得网信办修订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新闻信息,应当完整、准确,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但是,标题党带来的流量,让网络媒体始终割舍不掉。这一点,作为传统媒体出身的人,拒绝为网络媒体背锅。


第二,

@Jida

n 援引某些事例时,有些以偏概全。不可否认,媒体之中有一部分害群之马,以私利裹胁民意,用自己的话语权谋利,但是不能认为媒体工作者均是如此的人。我所知道的大部分记者,都是兢兢业业写稿,用不多的稿费养自己。尽管不奢谈新闻理想,但至少能够保证自己写的稿子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而非网贴那种质量。

第三,媒体是加害者的说法,不敢苟同。尽管我不想当鸵鸟,把媒体出现的一切问题归于体制,但体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现在的媒体环境和经济形势,让市场报几乎都过得很艰难,但还是受限制于体制与管控,无法生产优质内容,更无法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以偏概全说媒体是加害者,倘若没有这个加害者,世界会不会更好?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正常的社会都需要媒体提供信息,已消除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回想一下每逢春节七天假,所有新闻APP上的信息寡淡到一种境界,就知道媒体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了。


第四,

@Jidan

回答的最后提及了政府工作人员。实际我认为,当前中国最需要提升媒介素质的,不是公众,而是政府公务人员。一方面,摊派征订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你们的拒绝合情合理,是正确的,我给你点赞。但是到底媒体黑没有黑你们,我在这里保留一点意见。另一方面,政府承担骂名这个说法,讲真的,那是因为政府媒介素质还不够,too young too simple,还把媒体看做是政府的一部分,只能鼓掌不能摇头。政府的行政行为,必然需要接受来自人大、公众、媒体等等各方面的监督,其中媒体监督就是最直接也是最便捷将事实告知于公众的途径。你可以吐槽媒体的不专业,但不能认为媒体报道就是让政府背骂名。成熟的政府,就得该直面骂名,激浊扬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现在的媒体比当年《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都还要温和,公务人员也就不要太玻璃心了。记住,媒体永远都是掏粪者,至于从哪里掏粪,诸君自有判断,不再赘述。

至于媒体被批评,我放平心态,毕竟媒体就是以批评别人起家的。被人批评也应该虚心接受。突然想起若干年前看的《兄弟连》一书中的一段——是在去巴斯通的路上,一个从前线撤下来的士兵对温特斯说“...你们会被包围的...”,温特斯的回答是“我们是伞兵 本来就应该被包围

同意 @公子寻欢L 的回答,骂记者和媒体都变成政治正确了,我也不匿。

========================================================

分割一下,吃完晚饭再说一点感性的东西。

时至今日,我告别新闻业也快一年了。记得我即将辞职前,正面临人生中的大事,某天晚上喝醉了,在家里稀里糊涂哭了一场,别人以为我是开心,实际我是心里难受。一个自己挺在乎的行业,却硬是到了一个走不下去的地步。

上周和我入报社时候的师父吃午饭,她在我辞职后的两个月也辞职了。边吃着,她问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是不是不正常,每天似乎事儿不多,没有记者那个时候充实。我苦笑一下,告诉她,我觉得也许现在的工作状态才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做策划也好,搞活动也好,即便是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也好,都和记者的生活相去甚远。咱不用担心受怕错过一个电话,不用手机24小时都开机,某个工作要是真不着急,第二天一早完成也是ok的。当记者可不行,今儿出去采访没东西写,版面内容凑不够不说,这个月稿分还挺危险,不及格就只能拿百来块钱,房租都不够,只能喝西北风。

可是即便如此,我师父辞职时,也掉了点眼泪。实际她掉眼泪比我频繁,有一个星期,我俩连着三天去下面的县里爬大山,写一个系列的稿子,稿子题材好,见微知著,拼了独家B稿。某天晚上八九点,加了班写完稿,我去报社后头的兰州拉面吃面,师父继续加班,吃着吃着,她微信和我说她特难受,我问问咋了,她说,跑了三天,一个整版的稿子,就给300的稿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300稿分是什么概念,300分就是300块钱,我和我师父一人150。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收入50块,换谁谁不哭?我苦笑了下,劝她赶紧回家,吃点热乎的,洗个澡睡了,明天找报社申诉要求补稿分。

很奇怪的,新闻是一个入行靠理想的职业。至少每个入行的人都知道,想通过新闻大富大贵是不可能了,起码比不过银行、比不过券商,也比不过互联网行业。但还就是有那么多人进来了。我想,但凡一个职业需要理想主义鼓舞,那么只有两种可能:其一这行富得流油,完全可以为理想而活着,其二这行穷的只剩下理想,靠理想图个乐。


媒体的问题,始终存在着,它的确功利,眼界甚高,追逐资本,时效性的限制导致它只看最新的东西,却很少去回顾。有些记者当久了,所有的线索都会觉得是渣渣,这里撞车,那里吵架,总得找点新的东西出来,于是记者就日复一日在看似重复的世界中找点新鲜东西,调剂一下大家的生活。而这两年,两微一端、互联网思维、用户体验、风口上的猪、微信公号、头条号、百度百家、产品导向,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概念把媒体人都搅乱了。到底是要渠道,还是要产品,媒体人心里没谱了。

我明白为啥媒体会担骂名,因为很多人把它看得太过于万能,甚至于媒体人自己都觉得,自己有能力为你讨来公道,也为自己换来一个更好的人生。可是实际呢?大家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侠客岛去年记者节更了一篇文,其中一段话大概是所有记者的内心声音:“闲时感怀,我总畅想有一天,记者们不再把那么多虚无缥缈的使命放在身上,却把经不起推敲的作品扔上版面。这要是在早上的鸡蛋灌饼摊,那对母子告诉我,只要背出《滕王阁序》就能免费吃一份鸡蛋灌饼,我肯定扭头就走,并发自肺腑的希望来收保护费的汉子们逼他俩背出《道德经》。明明能靠钱解决的问题,非得讲理想讲情怀,是多么不专业的行当,才会以此为荣?”


我想,也许医生很能体会记者的生活。要好的同事,女朋友是医生,两个人在工作上互相理解做的太好,压力都大,一边弄不好,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病人死了,一边没准能把人批倒批臭,弄得坏名声街知巷闻,所以相安无事,不想我们家那位,以前当记者时,每周末加班时吵架是免不了的。(也许,因为医生行业被抹黑过,所以医生不理解媒体,这段话,不喜媒体的医务工作者和医科生可以略过,当我没说。)

只不过,有些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媒体矫情,什么专业主义了,什么操守了,哪里那么多事儿,简直就是个事儿妈,拿钱不办事,张嘴就喷粪。可大众媒介时代下,我们无论如何将专业主义和客观挂在嘴边,做在实践中,却始终无法与受众取得和解,受众无从知道媒体在当下遇到的困难和无奈,就像没有接触过医生生活的人,不知道医生的苦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所有人,包括我在内,对于超出自己经验范围的事情,总是难以理解的。

上一篇我瞎写的文——

此心不变,惟行乃知

。权当这个回答的结束。总而言之,这个行业没错,但之中有错的人,错的事,诸君每天看着新闻时,担待着点,咱写稿子也就是混碗饭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