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餐饮

泛旅传媒 2023-06-14 21:56 编辑:admin 154阅读

因为工作原因,我认识不少和餐饮相关的非核心从业人员。这种“非核心”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并不真正从事餐饮行业,但工作内容和餐饮密切相关,比如餐饮公关、餐饮媒体、美食评论家和美食作者。

大多数时候,这些工作被我们称为“看上去很美”,和外界想象的相去甚远。当然,随着时代的不同,这些职业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标准也就越发有趣了起来。

如果要我负责任地说,成为“美食家”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媒体的兴起,让更多体验式的内容广为传播。而大多数与餐饮相关的媒体也好,自媒体也好,他们所做的体验式报道,大多是流于表面。食物的味道,餐厅的环境,夹杂着个人喜好和利益元素,成为了所谓非核心餐饮从业者中的大多数。

而成为真正的美食家,由我有限的观察,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足够积累是成为美食家的基础。当一个人对于食物和餐厅的评价,仅限于个人喜好的“好吃”,不论写了多少连篇累牍的文章,还是多么的客观公正,都只能称为媒体报道或个人“体验”。

多体验,当然是积累的一方面。必须体验过足够多的餐厅和食物,才能对好坏形成经验和足以让他人认可的标准。选择餐饮类媒体,可以加速人积累的过程,并且让人在个人消费水平达不到时,更早地接触到高级的餐厅和食材,帮助建立“好”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捷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外的美食家最初是从餐饮专业类媒体记者编辑做起的。当然,其他答案提到的有钱有闲,是快速积累丰富体验的另一种捷径,所以还有很多美食家,大多是从小有丰富外食经验的人。

除了体验,学习是积累的另一个方面。只会吃不够,烹饪的手法,各个地区流行的风潮,名厨,食材的风味,味道的搭配,学习的过程中间,知道专业人士对于“好”的评判方法。毕竟,大多数人最初对于好坏的判断,都是从模仿与参考开始的。

第二点,是我的个人意见——没有一个美食家,是可以通晓一切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部分深入钻研下去。毕竟,懂川菜的人不一定可以正确评价法餐,会做的人未必会吃,而酒和餐酒搭配一般也被认为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部分。

有了丰富的积累,有些人可以形成一套个人的客观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建立在对于专业度的审核之下,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口味。而美食家应该清楚自己的短板,有些可以通过继续积累经验来弥补,另一些可能需要适当的告诉自己的读者。

是的,让读者明白自己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对于美食评论这件事来说,没有谁是绝对正确的。当一个人具有专业性客观的评价标准,被足够数量一群人所认可,并且能够影响这些人,他才有资格被称为美食家。

所以,美食家是一个有公信力的称号。当一个人从最初的美食爱好者,或是餐饮记者编辑,成为一个美食家的时候,他个人的影响力应该可以保障他可以不拿餐厅的好处,一以贯之地使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将真实的一切呈现给公众。而他们的每一次表达,都会接受公众的检验,这是对于自身公信力的维系。

当然,正如之前所说,美食家们的评价标准也只是相对客观,每个人的标准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所以,美食家大多数时候稳定的受众群,是和他从评价体系上类似的人。当然,也有一些自己无法体验的受众把美食家们的评价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内容,这其间的纽带,大多数时候就是依靠名声和口碑了。

另外,因为美食家和公众连接的媒介,传统以图文为主,所以大多美食家都写了一手好文章,例如像蔡珠儿,石光华这样的美食作家。


所以,在以前,成为美食家的人年龄一般不会特别年轻。现在因为学习途径的拓展,年轻人对于外食文化的接受程度高,与公众的连接途径也有了变化,所以美食家可能也会“年轻化”。但我想我之前提到的一些积累和标准形成的公信力,还是很重要的,成长成真正的美食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