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的特产是什么

泛旅传媒 2022-06-07 15:30 编辑:公孙松 285阅读

一,观堂麻片是鹿邑特产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片薄,酥脆香甜、爽口而成为名牌产品。
二,鹿邑卤鸡,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以骨酥肉烂、色鲜味美、肥而不腻远近闻名。
三,贾滩焦鱼,产于贾滩镇贾滩集。此地北靠银鱼产地惠济河,南傍芝麻产地夹河套,烹制焦鱼有充足的优质原料,清末已负盛名。制作考究,绚烂精良。选10厘米银色白鲢,不活不取;新鲜小磨香油,不清不要。在配佐料、精粉,进行两度精炸,达到桔黄透亮,脆酥浓香,口感无骨无刺,方称上品。近年来以塑料袋包装,远销临近诸县。
四,玄武蒸馍,选用“三遍细面”或精**,自制酵母,手工精制。形体高装,上园下方;绵软柔韧,结体成层;色如白雪,香甜纯正;投入开水,虽膨不化不散,甜香不变。以玄武镇刘殿理的蒸馍最为出名。他一生以蒸馍为业,苦心摸索,创出一套独特工艺,以玄武蒸馍更加香甜适口,蜚声于豫东皖北。
五,城里烧饼,片小而厚,油馅成层,面附麻仁糖稀,颜色金红发亮,外焦里软,香、甜、咸三味适中。开胃除酸易消化。近年以刘儒山及其子女所制为好。
六,鹿邑豆腐乳,鹿邑县酱菜厂生产,采用新鲜豆腐切块盐浸,上涂酱黄装缸,每装一层豆腐洒一层膏拌虾子,最后加入黄酒、白酒、原汤,工艺流程繁琐,费时较长从制天然酱油到制成豆腐乳约耗时二年。此品内外赭黄,色泽鲜艳,质地细嫩柔软,味道芳香绵长。受到用户和专家多次好评。
七,绿豆丸子,又叫鹿豆丸子。采用当地绿豆,去杂磨糁,浸泡去皮,上磨为沫,加入芫茴、虾米、薄豆腐、姜末等,搅拌沫起即可成型入麻油锅焦炸。以颜色赭黄,绿豆原味浓重,外焦里软,水煮透里,醇香浓重为上品。常食开胃解热,清心壮体。境内群众中秋、元宵必吃。秋冬时节,城乡市场皆有出售。
八,鹿邑草帽, 鹿邑县传统特产。相传始由南唐董侍卫的女儿董月英掐制,后经群众不断改进,使这一工艺制品在民间流传下来。据《清明上河图》知北宋时草帽已很普遍。清光绪《鹿邑县志圹物产”里也有详细记载。草帽辫又叫“麦秸辫”,是农民掐制的手工编制晶;草帽由草帽辫缉制而成,产品有黄白两种。群众总结草帽的优点与功能是:草质柔软,造型美观;人称“活草”,不折不断;坚固耐用,携带方便;遮阳挡雨,‘又当扇扇; 坐在地上,可代坐垫。因此深受国内外客商和用户欢迎。清朝中叶以前,掐辫缉草帽只是农民自用或馈赠亲友。女孩出嫁后的第一个夏季,要从娘家给男方拿几顶草帽,叫做“回奉帽”。此风俗一宣保持至今。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草帽逐渐转入商品生产,出现了专业商户——辫子庄和草帽行。农民靠掐辫缉帽度过了不少灾荒年,现在仍是一顶主要副业。民间流传有歌谣称“麦秸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缉个帽,灌油吃盐有线了;灾年能籴粮,丰年添衣裳。 ”解放前山东、湖南、天津、上海和汉口等地的商人,常年在鹿邑开设的辫子庄有“通聚祥”、“恒太祥”等18家,年收购草辫量约值白银20多万两。开设草帽行的有“乾元正”“恒顺”等15家,年收购草帽量约值白银10万两。解放后,人民政府扶植设庄办厂,大力发展这一传统特产。80年代大部工序已实现机械化,所收购草帽辫1万多包,机制草帽500万顶,并能生产20多种新型工艺美术制品。辑制手工帽是一项精巧手艺,要求“一针扎三辫,里外不露线。”成品帽要用硫磺熏, 帽农称为“镀金镶银”——黄帽似金,白帽如银,此即人们常说的“鹿邑黄”和?鹿邑白\手工草帽的造型有鞍桥式、笠式、礼帽式、博士帽式、楼角式和儿童花草帽等。机制草帽式样更多,有适应全国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爱好的工农帽、绣花喷花青年帽、绣花喷花儿童帽等100多个花色品种。鹿邑草辫草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外用户特别是西欧一些国家的公主、小姐将鹿邑草帽作为美丽、高尚的装饰品。草辫草帽是河南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每年出口草帽150万顶, 远销欧、亚、非近20个国家。
九,赵村熬馍,产于玄武、邱集、赵村等集上。以赵村乡赵村集所制为好。制作十分考究,以精**火熬烙成馍,其馍薄如蝉翼,微风可动,切成菱形,入鸡汤加鸡丝、佐料熬烩而成。入口浓香适口,馍筋软润滑。300多年来,深受群众所喜爱。(我是赵村的,哥骄傲啊)
十,鹿邑磨糊,为国内独有。以地产黄豆、小米,浸泡膨胀后磨碎为沫,取汁煮成。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乳汗,故名妈(俗指奶水)糊。饮时佐以咸面黄豆。饮后碗净如洗者如上品,如不净则必有玉米掺入,其味不佳。旧时城内以陈家磨糊为上。
十一,辛集麻花,辛集麻花,全麻油制作,通体晶透,香酥可口而不腻,老少皆宜,风味独特。
十二,鹿邑试量狗肉,鹿邑试量狗肉,是豫东著名风味小吃。它以肉烂味美闻名全国。 试量集在鹿邑城西25公里处。试量狗肉特点是:颜色鲜红,手捻为丝,味道鲜美,熏香醇厚,久贮不腐。 试量狗肉,采用祖传制作方法,配有各种佐料,并加火硝少许。去杂后,文火焖煮,煮成的狗肉,浓香扑鼻,没有腥味。很久以来,不少中外客商慕名前来,争相购买。